第92章 豐島悲歌(1 / 2)

派往牙山的部隊是由記名提督江自康統領,計有兩千餘人。江自康原為湘軍鮑超部下,1880年,被李鴻章調入淮軍仁字營,率部駐紮北塘。為了迅速趕赴牙山,水路最為便捷,三日即可到達,不過水路雖然便捷,但如遇日艦攔截,危險性卻很大。從安全角度考慮,李鴻章想到了一個辦法,即用重金雇用英國商船來擔負運兵任務。在李鴻章看來,英國商船懸掛的是英國國旗,這就是最好的保護傘。日本人膽子再大,也絕不敢貿然生事。想當年,他率淮軍東援上海時,就使用過這招。盡管千裏長江航線,到處是太平軍的營壘和戰船,但在英國商船的庇護下卻安然無恙。為了保險起見,他還指示北洋海軍調派數艦前往牙山海口外警戒,以備策應。可是,李鴻章這一次失算了,因為朝鮮不是上海,而日本人也不是太平軍。

李鴻章重金雇用的英國商船共三艘,即“愛仁”“飛鯨”和“高升”。7月21日傍晚,江部第一批援軍千餘人乘坐“愛仁”號商輪從天津大沽出發,向牙山進發。次日,北洋海軍也遵照李鴻章的指令派出“濟遠”“廣乙”和“威遠”三艦前往牙山海麵警戒。就在“愛仁”號開出差不多同時,上海方麵傳來一個情報,說是停泊在日本佐世保港的十一艘日本戰艦昨日出港去向不明。

這一情報立即引起李鴻章的警覺。他旋即電令丁汝昌帶海軍大隊前往牙山一帶巡護,以保護運兵船的安全。丁汝昌接到命令,馬上調派北洋海軍主力戰艦九艘及兩艘魚雷艇前往牙山防衛,其中包括“定遠”“鎮遠”兩大鐵甲艦。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俄國使館派參讚巴甫洛夫來見李鴻章,表示俄國駐朝使館對日占據漢城,驚擾商民,深感不安,已電請俄政府派兵驅逐日軍。這一消息讓李鴻章頗感振奮。他當即表示,如果貴國派出軍艦,我海軍亦可隨同前往。隨後,李鴻章便電令丁汝昌取消原定計劃,暫不前往牙山,等到俄國派出兵船,再隨同赴朝。

但是,李鴻章並不知道,他又犯了一個錯誤。其實,李鴻章得到的第一個情報並不準確。據事後的資料顯示,早在7月20日,清軍援兵尚未出發,日本軍方已通過潛伏在天津的間諜得知了消息。經過兩天的部署和準備,日本聯合艦隊才陸續出動。23日上午十一時,第一遊擊隊“吉野”“秋津洲”和“浪速”三艦首先開拔,駛離佐世保港,次日抵達豐島海麵,而此時後續大隊尚沒趕到。如果這時李鴻章沒有撤銷北洋海軍大隊前往牙山的巡護任務,那麼在以少對多的情況下,日本第一遊擊隊也許就不會貿然發動偷襲,豐島悲劇也許就會避免。遺憾的是,陰差陽錯,這一切都因為計劃的改變而改變了。[398]

22日、23日,擔任運兵任務的英國商船“飛鯨”“高升”相繼從天津大沽出發,開往牙山。就在“高升”出發的當天,日軍衝入朝鮮王宮,挾持朝鮮國王,成立以大院君為首的親日傀儡政府。朝鮮形勢進一步惡化,而日本海軍第一遊擊隊也正在逼近。“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得知消息後,自知難敵日艦,便做出了撤離的準備。當時正在牙山海麵執行警戒任務的有北洋海軍“濟遠”“廣乙”和“威遠”三艦。三艦中除“濟遠”是由德國進口的裝甲巡洋艦外,“廣乙”“威遠”均由福州船政局生產,不僅老舊落後,而且“威遠”還是最早一批生產的木殼兵船,戰鬥力實在有限。

24日下午,第一艘運兵船“愛仁”號卸船完畢,方伯謙考慮到“威遠”號航速慢,又是木製外殼,決定讓其先行撤離。次日清晨,當第二艘運兵船“飛鯨”號登陸結束,“濟遠”“廣乙”才離開牙山,返航回國。然而,就在此時,早已到達豐島附近海麵的日本海軍第一遊擊隊不宣而戰,向兩艦發起突襲,挑起了豐島海戰。“濟遠”“廣乙”隨即開炮反擊,多次擊中敵艦,但自身也傷亡慘重。“濟遠”號大副頭部中彈,腦漿迸裂;二副亦為敵彈所中,胸腹洞穿,死傷官兵達五十餘人;而“廣乙”船小炮弱,更是遭受重創,無力繼續戰鬥。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廣乙”“濟遠”先後撤離戰場,但日艦緊追不舍。在撤退中,“廣乙”發炮擊中“浪速”左甲板,並乘機駛離,後因艦體損毀嚴重,在朝鮮西海岸擱淺。管帶林國祥下令縱火焚艦,以免資敵,隨後率殘部登岸並輾轉陸續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