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還看祖國山》、《青城秋色》、《看山無盡》、《湘西山水》等,把祖國江山表現得美輪無比。
這幅《蒼龍碧海》是先生跟隨王震副主席訪問日本時贈送給日本國中曾根康弘總理大臣的。中曾根康弘隨之以他自己畫的富士山畫回贈。何海
霞晚年畫作是常作為國寶贈給外國元首的。
何海霞的名聲和畫作是蜚聲海內外了,但先生卻朝夕不忘三秦這塊聖地,他是把這裏作為他的第二故鄉的。一到西安,他就急於一頭撲向大自然的懷抱。陝西省美協和西安長安畫院的同誌們隨他驅車來到秦嶺山中,他還不滿足於在公路邊上遠遠眺望,非要在大家推擁拄扶中親臨崖腳河旁。
先生氣色極好,步履穩健,時而取過速寫本大筆勾勒,時而又和同行者侃
侃而談,毫無倦意,先生似乎又回到了幾十年前的生活歲月!
在長安縣內苑鄉北八裏荒的打麥場上,先生高興地和農民兄弟拉起家常,他說農民是衣食父母,因而格外敬重f電f門。同行人怕先生受風雨之寒,先生卻高興地說:“這雨下得好!收了麥子正好種秋!”一位遐邇聞名的國畫大師在耄耋之年和老百姓的心貼得更近了!
何海霞不顧年邁體衰,答應了陝西省美協的請求,和中青年美術家們座談中國畫藝術。何老以自己走過的道路諄諄告誡中青年畫家們,首先要具備對藝術的真誠感和社會的責任心。真誠就是要紮紮實實、腳踏實地,責任心就是一絲不苟、問心無愧,不能說哼了兩句很像裘盛戎、馬連良,.就成了裘盛戎、馬連良了,那還籃得很遠。有人說某某學石魯學得很像,幾乎要超過了,我說這隻是皮毛,隻是表象,真要學石魯的思想基礎、德才學識、藝術造詣,,那談何容易?一個石魯走了,難道還會有五個、十個、五十個石魯?一個六歲八歲的孩子,就吹他有多麼了不起,這實在是害了我們的下一代。所以,在藝術上千萬別想走捷徑,要一步一個腳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何老特別勉勵中青年特別是青年一代畫家,不要囿於因襲邗模仿的圈子裏,要創新,要發展,大膽求索,自成一家。何老以自己的繪畫生涯形象地比喻說,我青年時代就是個蝸牛,背上有沉重的家庭和生活包袱,為了生活我不得不模仿學習一切古人,當時我的畫就可以模仿到亂真的程度,真可謂學老師學得惟妙惟肖。但再像總還是一隻鸚鵡,鸚鵡就不如烏鴉、麻雀,盡管它們哇啦哇啦,唧唧喳喳,但總是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個性。
我在北京喜歡看青年人的畫展,就是想學一點青年人豐富的想象力、強烈的感染力、極強的探索性。雖然其中有不成熟的一麵,但可貴就在於這創造的一麵。畫家可貴者膽。希望我們的青年一代多有創造1274
(栽1992.6《聲屏之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