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潮流與趨勢(14)(1 / 3)

3.社會製片綜藝娛樂類欄目:借勢新媒體,尋求新突破

所謂社會製片綜藝娛樂類欄目指的是隨著電視領域製播分離的實施,那些由民營資本生產製作的綜藝娛樂類節目,如《娛樂現場》、《超級訪問》、《最佳現場》等。由於沒有播出平台,社會製片綜藝娛樂類欄目在廣告客戶和吸引受眾上長期處於劣勢。但隨著新媒體的崛起,社會製片綜藝娛樂類欄目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銷售渠道,贏得了一個廣闊的播出平台,那就是網絡。

由此可見,電視綜藝娛樂類節目在巨大的挑戰麵前,並沒有止步不前、不思進取,而是積極反思,在節目的傳播理念、藝術風格、節目樣式、節目內容等方麵力求創新。

在悲喜交加的2008年,中國電視文藝不辱使命,自覺擔當起政治責任、社會責任、文化責任,唱響主旋律,探索多樣化,以豐富多彩的各類晚會和綜藝節目,獲得了觀眾的廣泛好評,也取得了走向未來的新經驗。

(本文與周建新合作,發表於《2009中國廣播電視年鑒》)

五種視角看中國電視

中國電視自1958年誕生至今已經50多年了。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曆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與氣質,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它更是獲得了長足的進步,近十年來的成長使其贏得了當今中國第一大眾傳媒的地位、角色與影響。那麼,麵對未來中國電視可能的前景,我們該如何看取今天的中國電視呢?筆者以為,有五種視角是不可或缺的。

一、政治視角

電視與政治的關係曆來是至關重要、至為關鍵的。從政治視角來看中國電視可以從三點獲得基本的判斷:第一,電視對於政治的工具性。我們曆來把中國電視視為黨和政府的喉舌,盡管在半個世紀的發展進程中出現過極左或極右的各種不同的看法,但無論是主流電視媒體的管理者,還是大多數的電視從業者,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都是明確和堅定的。正因為此,中國電視對於自己的工具性的特質從整體上看占據著主流判斷和主流認識的地位。第二,中國國家政治的狀態直接決定著中國電視的發展狀況。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電視每一次大的發展和進步首要的因素往往取決於政治狀態的發展與進步。改革開放使中國電視獲得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轉型期的政治風雲,無論是國際政治還是國內政治,如民主化、製度化、公開化、親民化等等,都直接影響著中國電視的內容係統和運營係統。第三,電視反作用於政治。在西方,關於電視的說法如“社會公器”、“第四勢力”等都表達著電視對於社會政治的反作用力。在中國,電視的成長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中國政治的風雲變幻,如央視的《焦點訪談》在十多年的時間內通過正麵和負麵報道極大地發揮了輿論監督的功能,其中不少節目直接構成了中央重大政策的決策依據,三任總理對《焦點訪談》的題詞和關懷也從一個側麵顯現了電視對於政治的巨大反作用力。

二、經濟(市場)視角

經濟(市場)與電視的關係也是相當密切的。西方電視一開始就進入了資本主義市場體係的運作之中,成為傳媒產業和娛樂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我們對電視的市場屬性、產業屬性、商品屬性的認知是經曆了較長一段時間逐漸形成的。目前,人們普遍可以達成的共識是:第一,經濟(市場)的發展極大地影響著電視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電視媒體的成長,無論是速度還是效率(包括質量)往往是與經濟發展的狀況相吻合的。一般說來,電視發展的狀態是和經濟發展的狀態成正比的,經濟發達往往帶來電視的發達,而經濟薄弱則往往導致電視薄弱。當然,在個別地方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與電視發展的速度和效益不成比例,有的地方經濟發達電視薄弱,有的經濟雖然欠發達電視卻相對繁盛,但從總體上看二者還是成正比的。第二,電視的發展極大地影響著經濟的繁榮。電視依靠自己獨具的傳媒優勢,在信息發布、輿論引導以及活躍經濟、繁榮市場等方麵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市場)的繁榮與活躍常常離不開電視媒體的支持與參與,不論是生產還是流通乃至消費,電視媒體在經濟生活和市場運行中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在某些領域,電視媒體既可以塑造市場品牌也可以銷毀、打擊市場品牌。第三,電視媒體自身構成了經濟市場係統中一個重要的產業領域和部門。中國電視從1979年播出第一條廣告到1992年鄧小平南行講話之後自覺地改革,再到今天我們越來越清晰地看到它在資源配置、產業運營等諸多方麵的巨大潛力,無論是內容生產還是營銷推廣,乃至於電視自身的品牌打造,幾乎電視運行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構成相應的產業鏈而營造出整體的電視產業。可以說,中國電視在近幾年突飛猛進的發展,相當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們對其產業屬性、商品屬性認識的自覺,相信未來中國電視產業對於國家經濟、市場的貢獻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