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文摘》的成功秘訣
Here is how DeWitt Wallace,the founder explained the secret of his success:“I simply hunt for things that interest me,and if they do,I print them.”
《讀者文摘》的編輯創新理念
用創始人華萊士自己的話來描述《讀者文摘》,它“以非常廣闊的媒介形式,致力於豐富各種年齡與文化層次的人們的生活,使他們受到教育,並得到娛樂”。
◇溫情內容吸引讀者
《讀者文摘》的風格以溫情和人性見長,它“用持久的、人性的東西打敗了時尚的、熱點的東西”。通俗地講,就是真善美的東西。
有個被常常提及的例子:尼克鬆在競選失敗的日子裏,被《讀者文摘》裏的許多文章溫暖,最終競選成為總統。“《讀者文摘》受歡迎,大概因為它是一本夢一樣的期刊,鼓勵人們更好地生活。”《讀者文摘》期刊董事長托馬斯·雷得說。
不追求過眼煙雲一樣的熱點,始終守住人性——創始人華萊士認為,隻有人性的東西才能征服人心,即使在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裏,人還是有所敬畏,那就是看似簡單樸素的真善美。是真善美在拯救、平衡人的內心。《讀者文摘》在平淡中蘊藏力量的真善美,在人文關懷中溫暖讀者的內心,撫慰著人們的心靈。
◇獨特的編輯方針,持久質量保障
濃縮才是精華華萊士號稱是世界上第一個做濃縮文章的人。濃縮源於他的一次受傷住院,他在醫院裏總結出了一套濃縮文章的方法——1917年4月4日,美國對德宣戰,華萊士參軍。在戰場上,華萊士被彈片擊中,在醫院住了近半年。療傷的日子裏,他編輯了專門給士兵閱讀的期刊,覺得大多數文章都可以刪去原來的四分之一而不損及文章精髓。他的樂趣就是用精簡《星期六晚報》《浮華世界》和《史克萊納》期刊上的文章來放鬆心情。
通過大量的練習,華萊士探索出了一類做文摘的方法。回國之後,他馬上動手籌辦文摘期刊,取名《讀者文摘》。通過摘錄,集中了讀者比較喜歡的那部分,保留了文章原汁原味的袖珍內容。尤其是名記者、名作家的文章,大受歡迎。
引入競爭機製華萊士時代的《讀者文摘》,建立了一套輪換的最終編輯製度,目的是能持續、穩定地保證《讀者文摘》的質量。有了這個製度,華萊士能夠仔細審查閱讀每一期期刊,同時盡量適度授權給最終編輯。具體管理流程如下:
編輯們每個月要研讀多達500份的期刊,然後將其中的文章分成NU(無用)、U(有用)、P(可能有用)三類。必要時編輯們還要在文章空白處加上評論。
負責閱讀的編輯不僅要選擇、標示文章,也要刪減文章。通常是將原來的文章,濃縮成原文四分之一的程度,然後再由部門主編審查一遍,送到終審編輯手裏;每月由終審編輯負責選出30篇文章以及所有的補白資料和書摘。
在濃縮文章的過程中,每個編輯使用不同顏色的筆,終審編輯對什麼人做了什麼刪改一目了然。
根據估算,為了選出30篇可供濃縮為一期《讀者文摘》的文章,編輯們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閱讀上。當終審編輯完成打印好的樣本後,送到副主編手裏,副主編審查後,再送給主編審查。審查完以後的樣本,還要送到研究部門檢查有無錯誤,並分送至審稿編輯部和律師處檢查有無法律上的問題。直到出了校樣,文章還是可能再被濃縮,以騰出空間給新的補白或其他的資料。
華萊士看到的最後校對樣,通常是即將付印的那一份。如果他這時候做了修改,通常是提出另一篇更合乎編輯主題的文章。華萊士鼓勵編輯們彼此競爭,並曾經一度將終審編輯增加到5至6位。評價終審編輯的標準,是他們負責的那幾期期刊在報紙攤位上的銷售量。
由於購買原作或轉載文章都需要先經過一位終審編輯的同意,所以助理編輯們經常把從終審編輯手裏退回的稿件轉到另一終審編輯手裏,終審編輯的眼光也因之受到考驗。變成終審編輯成了《讀者文摘》編輯們的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