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9章 名刊精粹(2)(1 / 3)

總之,解析美國《國家地理》期刊品牌戰略,我們可以認為,務實、靈活而有效的品牌戰略直接決定著期刊的發行銷售及其未來發展。一方麵,讀者喜歡品牌期刊,因為簡單化的認知選擇使其能夠迅速獲得知識需求和審美愉悅;另一方麵,廣告商偏愛品牌期刊,因其可以從品牌期刊與讀者群保持的良好互動關係中受益,即所謂的“光環效應”。其實,對任何行業尤其是期刊出版業來說,品牌都極其重要。因為一個成功的品牌恰恰正是媒介重要的無形資產,而對品牌“本色”與“獨我”的價值追求,可以使該媒介贏得更多的忠實讀者,增強其社會影響力甚至曆史厚重感,並由此獲得現實可以預期的良性、互動之可持續贏利。

《國家地理》的會員製使它在全世界發展了上百萬的會員,它的核心品牌戰略使它的產品由期刊推廣到圖書、印刷品、圖片庫及教育產品、地圖、電視節目、網站、CD-ROM電子產品乃至日用品,它的淡黃色方框和“National Geographic”的字樣被人們所熟知。這也使美國國家地理協會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非營利組織。它同時注重發行和國際化,在發行渠道的多元化和適應潮流的國際化方麵都頗有建樹。盡管不斷有人強調“強勢媒體”的文化侵略性,但卻不能改變它日益擴張的勢頭——《國家地理》在全球的發行量已接近千萬。

精美絕倫的大圖片所造成的巨大視覺衝擊效果使它引起讀者的關注,加之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樸素的自然狀態,《國家地理》以它傲視全球的視角和廣闊的思維立足於競爭激烈的期刊業。

Life

《生活》

《生活》期刊簡介

《生活》創辦於1883年,其發展主要包括三個階段:

·從1883至1936年出版發行的幽默、綜合性期刊。《時代》的創辦人亨利·盧斯(Henry Luce)為了能夠獲得期刊的命名權,買下經營該期刊的全部權利。

·亨利·盧斯在1936年創辦了《生活》期刊,並帶有圖片新聞的鮮明特點。1972年之前,《生活》是作為周刊出版發行,此後直到1978年之前則是專刊。

·在1978至2007年之間為月刊。2004年至2007年作為每周報紙增刊由時代公司出品,並附加在美國的一些報紙中。

《生活》主要內容為玩笑、社會評論,並擁有一批那個時代著名的作家、編輯和漫畫家。如,查爾斯·達納·吉本森(Charles Dana Gibson)、諾曼·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和哈裏·奧立佛(Harry Oliver)。後期該期刊刊登短小的評論。

《生活》是首個全圖片美國新聞期刊,占領市場長達40多年之久。正如亨利·盧斯創辦的《時代》與《財富》周刊一樣,《生活》快速成為出版界的一個神話。在發展頂峰時期,周發行量高達1350萬份,成為全球最大發行量期刊之一。20世紀不少攝影大師都曾經是《生活》期刊的攝影記者,其中包括羅伯特·卡帕、艾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和女攝影師瑪格麗特·伯克-懷特。羅伯特·卡帕被譽為曆史上“最偉大的戰地記者”,拍下了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場麵。1945年8月27日,刊登在美國《生活》期刊上的一幅水兵和護士擁抱相吻歡慶二戰勝利的新聞照片感動了世人,照片的拍攝者艾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因而成為本世紀最傑出的攝影師之一,在文字方麵《生活》同樣令人起敬,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就發表在《生活》上,諸如這樣的作品,在《生活》的曆史中枚不勝數。

1936年,隨著《生活》期刊的創刊,新聞攝影作為美國人敘述故事的一種革新方式,開始以迅猛之姿進入人們的視野。這裏發出了那些創造圖片故事和圖像文體的先鋒們不容置疑的聲音。係列訪談從新聞攝影之父——艾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開始,他們的精彩故事提示了艱難的奮鬥曆程和取得的光輝勝利,這些因素創造了令人瞠目的攝影傳奇,並使《生活》期刊成為美國人的家庭相冊。“《生活》期刊對我來說意味著美國國旗”,艾森斯塔特回憶說,“我們感到了一種巨大的責任感。我們教育了世界。”艾森斯塔特和同事們,像卡爾·邁登斯,和其他44個接受訪談的《生活》期刊攝影師事實上在實踐新聞攝影,但又使之成為一門藝術。

在《生活》的黃金時代,世界級攝影大師羅伯特·卡帕在它上麵發表攝影作品,歐內斯特·海明威發表過《老人與海》,美國總統杜魯門選擇它來發表自傳。即使是在動蕩期,《生活》的口號是“寫盡名人故事,報道生活大事”,肯尼迪、瑪麗蓮、登月事件都上過它的封麵。雖然在不同時期裏文化的色彩各有偏重,但在讀者的心目中,《生活》基本上還是一本帶有文化品位的期刊,代表著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趣味。也正是讀者的期待讓《生活》分別在1978年和2004年複刊,正如最後一次複刊宣言所言:“調查表明,消費者們對出版商時代公司說,雖然《生活》期刊2000年第二次停止出版,但他們對它仍懷有一種親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