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作文
國劇大師梅蘭芳一共留下七部戲曲影像資料片,其中費穆執導的《生死恨》是梅大師青年時代的作品。餘下六部皆產生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其時梅大師年事已高,但表演技藝可謂登峰造極。這六部片子中,《霸王別姬》《宇宙鋒》《貴妃醉酒》《洛神》等四部是京劇,餘下的兩部,《斷橋》和《遊園驚夢》是昆曲。
《生死恨》時期的梅大師,扮相上占了年輕的優勢,但說到表演,卻是乏善可陳。倒是1960年的《遊園驚夢》,盡顯一代宗師風範。這一年,梅大師已是67歲高齡,在劇中扮演的卻是一個十七八歲的懷春少女。看碟之前,著實替他捏了一把汗。我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同是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1956年演《荒山淚》,扮相已是慘不忍睹。荀慧生未見有影像資料,不知晚年扮相何如。尚小雲晚年有《昭君出塞》《失子驚瘋》兩劇影像為證,扮相亦不足稱道。待至看了電影版《遊園驚夢》,頓時省悟何以梅大師位列四大名旦之首。梅大師青年時代,與楊小樓、餘叔岩鼎足三分,楊、餘二大賢未有影像資料傳世,神采難以想見。單憑電影版《遊園驚夢》,梅大師便足可成為20世紀中國戲曲之神話。蓋大師老則老矣,扮相全無龍鍾,音聲亦不殘破。非但如此,看不多時,便渾然忘卻扮演杜麗娘的竟然是個年近古稀的老者。我看過的《遊園驚夢》,不下二十幾個版本,求其神情,亦唯梅大師風華絕代。
在《遊園驚夢》裏,梅大師的表演將杜麗娘拔高了。可以說,梅大師更多地演的是他自己,而不僅僅是杜麗娘。梅大師自風格成熟之後,多演身份戲,其神韻全在一個“貴”字。梅大師版的杜麗娘過於華貴,那是一種春天般的華貴,味道全在“也為春慵”四個字上頭。梅大師剛出場時,仿佛尚有幾分拘謹,不多時,便完全化開了。隻見他麵如春山,神情含蓄而飽滿。仿佛全不用力,然而一舉一動,自是蘊藉風流。他始終那樣含著笑容,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身段是緩之又緩,唱腔亦是全無半分火氣,然而該做戲時,卻能神情為之一緊。遂得以少勝多、一片天機之妙。我始終覺得《遊園驚夢》裏的杜麗娘身上有著太多的梅大師的痕跡。以湯顯祖的腳本論,杜麗娘雖是太守之女,但卻以天真嬌媚見長,是典型的閨門旦,有些近於小家碧玉的。梅大師卻是太大家規範了,他的神情全然是貴妃做派,他演的杜麗娘怎麼看,也至少是宰相家的女兒。好在大師終究是大師,固然是以大青衣風範演閨門旦,但畢竟貴而能媚,且能恰到好處。
梅大師晚年曾對《遊園驚夢》的表演程式有過專門講解,但1960版的《遊園驚夢》卻是電影,而非舞台劇。對於傳統戲曲,電影的效果是遠不及舞台的,很多台步不得不省掉和變形。但電影有一個極大好處,便是鏡頭的明晰,利於觀眾看清演員的表情。鏡頭的強大表現力,對梅大師這樣的神韻派來說,自是如虎添翼。在我看過的所有版本的《遊園驚夢》裏,梅大師版用了整整60分鍾,是最長的一個。《遊園驚夢》,能往長裏麵演是本事。許多火候不到的演員,都處理得倉促潦草,戲撐不起來,相應地便也演不長。在我的印象裏,隻有梅大師和張繼青的《遊園驚夢》演得足夠長。感覺是張繼青比梅大師戲多,但仔細比較一下時長,梅大師版比張繼青版整整多了10分鍾。原因出在兩個地方:一是電影比舞台的布景空間大了許多,走步的時長便多了許多;二是梅大師確實年事已高,他的動作和演唱都是緩之又緩的。梅大師的演唱,氣口太多,而且從頭到尾都是壓低了嗓子唱,調門低而節奏緩慢,整體上缺少起伏變化。這種持重舒緩的風格,和將杜麗娘往貴處演是相配套的。然而,這與戲情中的杜麗娘終究有了一些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