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科索沃被掩蓋的內幕(1)(1 / 2)

(美)約翰·巴裏和埃文·托馬斯

作者簡介

約翰·巴裏和埃文·托馬斯,同為美國《新聞周刊》的記者。

約翰·巴裏(1948-)在2000年後的幾次報道都頗為轟動。他與另一名記者在《新聞周刊》2005年5月9日刊發的新聞引起相當關注。報道說,關塔那摩基地的美軍把褻瀆《古蘭經》作為對付穆斯林囚犯的一種手段。此文一出,阿拉伯國家一片嘩然,阿富汗連連爆發示威,造成16人死亡,上百人受傷。美國政府顏麵無存,大為光火。

另外一次是約翰·巴裏關於本·拉登的頭骨的報道。一個美國陸軍法醫學小組在托拉博拉附近的阿裏海勒村發現的一處墳場,起出23具屍體,提取了“標本”。據說該處埋葬著轟炸托拉博拉期間喪生的“基地”組織成員。有情報顯示,當時本·拉登正在當地。

埃文·托馬斯(1951-),出生於紐約。托馬斯從美國最古老的寄宿製學校之一的澤邸高中畢業,先後進入哈佛大學和弗吉尼亞大學的法學院深造。1991年以來,他一直在《新聞周刊》任助理總編輯。托馬斯贏得了許多新聞獎項,包括1998年因在《新聞周刊》報道莫尼卡·萊溫斯基醜聞而獲得國家雜誌獎。

托馬斯還出版了多本暢銷書:《雷電之海:四個海軍指揮官和過去的海戰》《約翰·保羅·瓊斯:美國人革命的傳記》《羅伯特·肯尼迪的生活》《最佳男子:中央情報局的最初幾年》等。

事件背景

科索沃戰爭是由科索沃危機引發的,而科索沃危機則根源於南斯拉夫聯邦的解體。波黑戰爭結束後,民族衝突的熱點很快轉移到南聯盟境內,科索沃危機成為世人關注的中心。

科索沃位於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西南部,麵積10887平方公裏,與阿爾巴尼亞、馬其頓相鄰,人口200餘萬,其中90%以上是阿爾巴尼亞族。在南斯拉夫聯邦時期,科索沃是塞爾維亞共和國內的自治省,但這個地區始終存在著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鐵托逝世後,以獨立為目標的科索沃民族主義運動逐步興起,並得到阿爾巴尼亞的支持。在這一背景下,阿族與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銳,衝突時有發生。

1999年2月6日,在美國和北約的壓力下,塞爾維亞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舉行和平談判,談判的基礎是美國特使希爾草擬的方案。該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尊重南聯盟的領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聯盟軍隊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軍”解除武裝,按當地居民人口比例組成新的警察部隊維持治安,北約向科索沃派遣多國部隊保障協議實施。這個方案對雙方來說都難以接受,阿族堅持要最終走向獨立,並且不願解除武裝,南聯盟則不同意科索沃獲得自治共和國的地位,亦反對北約部隊進駐科索沃。但是,主持談判的美國和北約表示,這個方案的80%內容不許改變,必須接受,否則拒絕的一方將受到懲罰,其中對南聯盟而言將遭到北約的軍事打擊。在談判陷入僵局後曾一度休會,3月15日複會。阿族代表於18日簽署了協議,但塞爾維亞方麵仍然拒絕簽字。3月19日,北約向南聯盟發出最後通牒。3月24日,北約發動了對南聯盟的空中打擊,科索沃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