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托馬斯·洛倫·弗裏德曼
作者簡介
托馬斯·洛倫·弗裏德曼(1953-)美國著名戰地記者,《紐約時報》世界知名的專欄作家,時事分析員。生於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一美國猶太人家庭,1978年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1978年8月到1979年6月,在合眾國際社倫敦分社工作,同時在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進修。此後,作為駐中東記者在貝魯特工作,直到1981年。1982年,當黎以戰爭爆發時,弗裏德曼已經在黎巴嫩的首都貝魯特、一個從1975年發生內戰、“有各種說法”的城市待了兩年,並離開合眾國際社轉為《紐約時報》駐黎巴嫩記者。其間,弗裏德曼報道了以色列入侵期間的大事件,比如薩卜拉和夏蒂拉大屠殺、美國海軍陸戰隊被汽車炸彈襲擊等。弗裏德曼以其生活的觸覺而不隻是工作上的采訪來報道貝魯特究竟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他采訪的對象涵蓋了貝魯特的酒店經營者、玻璃經銷商、學者、普通市民以及常駐的歐洲人、各國駐黎巴嫩記者。
弗裏德曼是“以色列事務專家”。他在努力找到中東地區阿拉伯人相同之處的同時,也在尋求置身於阿拉伯世界中的以色列的不同之處。作為15歲起熱衷於以色列猶太文化、後來又“術業有專攻”的美國猶太人,弗裏德曼深諳以色列的政治遊戲規則和特點。弗裏德曼稱,這是美國猶太人所不了解的,然而對以色列的觀察又離不開美國猶太人這一特殊群體。
1981年弗裏德曼轉入《紐約時報》報道商業新聞,1982年初任該報貝魯特分社社長,負責中東報道。由於弗裏德曼“公正而靈活地報道以色列情況”,尤其是以色列軍隊在1982年對黎巴嫩的入侵,這篇發表在1982年6月7日的《紐約時報》上的文章使他獲得了次年的普利策國際報道獎。
他的《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中文版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於1992年。他所著的《世界是平的》一書2005年在美國暢銷到讓比爾·蓋茨主動為之充當推薦人,其中譯本已經出版,此書與他的另外一部作品《淩誌汽車與橄欖樹》贏盡讀者的口碑,他因之被稱為“趨勢大師”、世界全球化主義者的精神教父。他在“9·11”之後出版的專欄集《經度與態度》也在2002年成為美國的暢銷書之一。
事件背景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矛盾尖銳,巴以衝突由來已久。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曆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的最早居民。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丁人在沿海建立國家。“巴勒斯坦”一詞的原意是指“腓力斯丁人的土地”。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在希伯萊語中,“巴勒斯坦”為“埃萊茲·以色列”,意為“以色列之地”。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占領和統治。公元622年,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與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為這裏的主要居民。16世紀奧斯曼帝國吞並巴勒斯坦,但並沒有改變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屬性。
19世紀末20世紀初,猶太複國主義運動興起後,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占領巴勒斯坦後,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衝突。1947年聯合國安理會第181號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國(約1郾52萬平方公裏)和阿拉伯國(約1郾15萬平方公裏),耶路撒冷(176平方公裏)國際化。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一係列大規模的戰爭。以色列占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全部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其中最主要的戰爭有五次。
為了恢複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鬥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宣告成立,開始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鬥爭。此後,巴解組織改變謀求建國的鬥爭方式,開始以和平談判來實現建國的漫長曆程。
巴以和談中的主要問題是耶路撒冷的地位、邊界劃分、巴勒斯坦難民回歸、猶太人定居點和水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