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之邦的文明風範
禮儀是人類社會為維係社會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守的最簡單、最起碼的道德行為規範。它是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內在精神風貌的展示;它既是一種內在修養,又是一種行為規範,同時也是人們高尚道德情操的感性行為,是人類文明的精粹。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許多傑出人物都提倡禮儀。如孔子曾經為推行“禮治”而奔波一生,他認為:人們“不學禮,無以立”。荀子則把學禮與國計民生聯係在一起,他指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在我國曆史上流傳著許多講究禮儀的佳話,如“廉藺相交”,說的是戰國時代藺相如以大局為重、謙讓有禮,終於感動了廉頗,從此二人結為“刎頸之交”。“孔融讓梨”,是說後漢的孔融雖然年幼,卻知道把大梨禮讓給別人,最小的梨留給自己。“張良納履”說的是張良肯為寒酸的老人拎鞋並謙恭地為老人穿上,從而感動了老人,得到老人送的《太公兵法》。
“程門立雪”是說宋代楊時向比自己年少的程頤求教,正好碰到程頤瞑目而坐,楊時侍立不去,待程頤醒來,門外之雪已深一尺。這些生動的故事至今讓人感動。
古代禮儀教育強調從小做起,養成習慣,做到體貌兼習,文質彬彬,舉止與內涵一致,行為美與心靈美統一。
對於我國古代禮儀教育的曆史遺產,我們既不能一概排斥,簡單拋棄,也不能盲目照搬,全盤吸收,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我國近代和現代曆史上的許多偉大人物,在禮儀修養方麵都是相當好的。他們的作風、態度、待人處事都堪稱典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不僅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建立了豐功偉績,在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禮儀傳統方麵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周恩來總理是世界公認最有風度的領導人和外交家,他的一舉一動都給人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人們用“富有魅力”、“無以倫比”等詞語讚美周總理的風度。曾任美國總統的尼克鬆在回憶錄中寫道:“他待人很謙虛,但沉著堅定。他優雅的舉止,直率而從容的姿態,都顯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風度。”“周恩來的外貌給人的印象是:儀態親切、非常直率、鎮定自若而又十分熱情。”與周總理接觸過的中外人士都為他超凡的氣質所傾倒。
赫赫有名的陳毅元帥離別故鄉幾十年後回家探親,年近八十的老母聽到久別的兒子回鄉看望她,一時因過分激動而小便失禁。陳毅進屋拜見母親後親自動手替她洗淨衣褲,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崇高品德和文明風範。
青少年禮儀教育的重要意義
有的青少年朋友認為,一個人隻要品德好就行了,講文明禮貌隻是一種形式,無關緊要。這種看法也是不正確的。形式和內容是統一的,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的好品德看作內容,那麼講文明禮貌就是這個人好品德的外在表現形式。假如沒有這個形式,他的優良品德又如何體現出來呢?你會設想一個品德優良的青少年,言談舉止卻是野蠻、粗魯、不懂禮貌嗎?
還有些青少年朋友認為,講文明禮貌是虛偽客套,說什麼自己喜歡直來直去,不願意矯揉造作。這種想法多少是對文明禮貌的一種誤解。誠然,社會上確有一些人表麵上彬彬有禮,肚子裏卻勾心鬥角,文明禮貌對他們來說確實是一種矯揉造作的虛偽客套。但我們所提倡的文明禮貌是以共產主義精神原則為指導的,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平等關係的基礎上的,是人們共同遵守的一種社會公德。它的最大的特點就是言行一致、表裏一致,完全出自內心深處對他人的尊重、友愛、同情和關心,這和虛偽客套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講文明禮貌和性格直爽是不矛盾的,直爽決不等於粗魯,我們一方麵為人要正直、坦率、光明磊落;另一方麵待人要禮貌、耐心、細致、不粗暴。把這兩方麵很好地統一起來,使文明禮貌成為人與人之間通向友愛和尊重的橋梁,這是我們每個青少年所應具有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