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俄羅斯網絡犯罪地下市場的一幕,安全公司Trend Micro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描述了這種觸目驚心的情景。

著名IT安全公司卡巴斯基實驗室2012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俄羅斯計算機用戶麵臨的來自互聯網的風險水平躍升到58.6%,連續兩年成為全球互聯網安全風險最高的國家。

網絡世界裏的“幽靈市場”

17歲的韋柏是英國的一名中學生,盡管他的功課非常糟糕,但這並不影響他成為一名計算機高手。身懷利器,又處於最容易萌動犯罪動因的年齡,走出校門的韋柏很快就滑入了網絡犯罪的深淵。

起初,韋柏隻是建立了一個專門為詐騙犯提供服務的社交網站,起名為Crimebook。他還建立起了一個名為“幽靈市場”的網絡論壇,用於倒賣從世界各地偷來的銀行賬號,並向網友傳授黑客知識。他給網站起的宣傳標語是“盜卡專業網站”。僅僅一年半的時間,就聚集了數千名成員。

該論壇設5個不同的板塊,各有專攻。一是如何入侵電腦,二是如何盜竊和處理信用卡,三是設立虛假銀行,四是其他犯罪交流,比如如何製造毒品。第五個論壇是秘密交易區,供犯罪分子交換竊來的信息。

“幽靈市場”的種種行徑引起了警方的注意,並於2009年11月介入調查。據警方介紹,當時該網站已經有8500多名會員,遍及全球各地,他們在網站上討論各種網絡詐騙技巧,並且買賣被盜信用卡持卡人的信息。

韋柏被捕後,警方起獲了他的筆記本電腦,發現了10萬多條盜竊的信用卡信息,還找到了登錄“幽靈市場”網站的途徑。受害人基本上都是在網上購物的人群。韋柏使用專門的軟件,入侵受害人的家用電腦,複製對方的賬號和密碼。韋柏和他的同黨共竊取了13萬張信用卡賬號,數額在1500萬至1800萬英鎊之間。幾位年輕暴富的小夥子開豪車、住最昂貴的酒店,出手豪闊,極盡奢靡高調。

團夥主要成員韋柏、托馬斯、凱利等因為犯罪時尚未成年,被法院從輕處罰,以詐騙罪判處5年徒刑。

黑客

黑客最早源自英文“hacker”,電子計算機誕生之後不久的20世紀50年代,就出現了黑客。最初的黑客一般都是水平高超的電腦專家,他們熱衷於挑戰、崇尚自由並主張信息共享。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早年就是電話黑客,Facebook公司創始人紮克伯格也做過黑客,今天Facebook公司的園區裏依然建有黑客廣場。因此,黑客一詞在早期的美國電腦界是帶有褒義的。

但今天,黑客是泛指那些專門利用電腦搞破壞或惡作劇的網絡高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黑客演化成三種類型:鑽研技術不做壞事的白帽黑客;查找漏洞專做壞事的黑帽黑客;還有介於二者之間的灰帽黑客。後兩種黑客,讓互聯網的安全變成了一個危險的話題。

其實互聯網在設計之初,設計師們並沒有將安全問題考慮在內。詹姆斯·劉易斯說:“在美國政府決定將互聯網商業化,將其向公眾開放時,沒人會想到市場上竟有如此大的需求。我們當初的想法是,互聯網也許就像易趣網一樣僅有不到一百萬用戶。因此最初為互聯網設定的規則全是為電子商務服務的,根本沒人考慮過安全、貿易或者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因為互聯網設計之初就沒有考慮過安全問題。”

危及網絡安全的因素十分複雜。舉例來說,計算機的運行是靠人編寫的代碼來實現的。比如像Windowsvista,就有超過5000萬行的代碼。任何一個代碼編寫者都不可能萬無一失,總會留下錯誤和漏洞。而這些漏洞,正是高明的黑客喜歡的窗口。

互聯網時代,不僅普通公眾在網絡侵犯麵前處於弱勢地位,就連實力強大的國家也難以幸免。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一直是黑客喜歡光顧的地方。亞曆山大在上任後不久對外聲稱,五角大樓網絡係統每小時遭到25萬次外來黑客探測,一天下來就多達600萬次。2011年3月,國防部五角大樓被外國黑客入侵,大約2.4萬份重要文件失竊。

黑客組織“匿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