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特尼克說:“我承認我的確做了黑客,但我的目的決不是詐騙,我隻是為了挑戰。另外我把自己的手機克隆到別的用戶也不是進行免費通話,而是要給探員們抓我製造點麻煩。而他們聲稱我的所有非法入侵造成了3億美元的損失,他們說我複製的那些代碼價值3億美元,就好像那些早已不再使用的代碼從不會貶值一樣。”

時過境遷,如今已是多本暢銷書作者和合法網絡安全服務商的米特尼克,在接受中央電視台《互聯網時代》劇組采訪時明確表示,他從未入侵過“北美空中防務係統”。這個問題沒有了答案。曾經的“世界頭號電腦黑客”,永遠有說不完的話題和謎題。

首例計算機犯罪

世界上首例計算機犯罪發生在1958年。當時,一名工程師偷偷修改了一台計算機的程序,使自己的銀行賬戶一直不會出現負值。在計算機尚不普及的年代,人們並不知道這種先進的設備怎樣用來犯罪。這位工程師的秘密安全地存在了8年,直到1966年才被發現。巧合的是,中國的首例計算機犯罪也發生在銀行係統。1986年,深圳一家銀行的計算機操作員陳某,利用計算機偽造了存折和隱形印鑒,騙取客戶存款。兩起案件發生的時間相隔了28年。

從首例計算機犯罪被發現至今,世界範圍內的互聯網犯罪以驚人的幾何級速度在增長。1998年,中國互聯網犯罪是142起,到2000年即劇增到2700餘起,2008年之後,網絡犯罪數量以每年30%以上的幅度迅猛增長。2013年,公安機關共破獲涉網違法犯罪案件近17萬起,直接經濟損失約2300億元,近3億人成為網絡犯罪的受害者,平均每分鍾就有600餘人被侵害。犯罪學家分析認為,網絡犯罪將長期持續發展,未來信息化社會犯罪的形式將主要是網絡犯罪。

第一起網絡病毒事件——“莫裏斯蠕蟲”

如同人類一樣,計算機也會感染病毒。在門類複雜的計算機病毒中,蠕蟲是一個龐大的家族。計算機在誕生之初沒有病毒,最早的蠕蟲是被人為製造出來的。1988年,23歲的莫裏斯還是康奈爾大學的一名研究生,他想知道全世界計算機的總數和規模,於是他編寫了一種後來被稱為“蠕蟲”的病毒傳到網上。他沒有料到,短短12個小時內,美國國防部8500台軍用計算機感染病毒,其中6200台電腦癱瘓,不計其數的數據和資料毀於一旦,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上億美元。這是互聯網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感染病毒的事件,它的出現比第一例計算機犯罪隻晚了30年。

“蠕蟲”這個物種剛一出世,就讓世界驚出一身冷汗。案件很快被偵破,但紐約州法庭卻遲遲無法給莫裏斯定罪,因為如何為製造電腦病毒這類行為定罪,在當時還是一道難題,直到1990年法庭才作出緩刑、罰金的處罰。今天,“蠕蟲”病毒家族已經壯大到成千上萬種。莫裏斯先生不會想到,當年他出於好奇製造的病毒,已經在互聯網世界落戶生根,可以人為製造、按需複製、定向傳播,是不法分子喜歡的秘密武器,是網絡空間揮之不去的頑疾。

從1988年至今,病毒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互聯網改寫了病毒的傳統定義,它不再是天然產生的物質,而是人為編寫的武器,並且,病毒的數量和複雜性都在上升。

2000年5月,一種叫“我愛你”的電腦病毒在全球各地迅速傳播,4500萬台電腦受到攻擊,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0億美元。

唐·B.帕克——最早研究計算機和網絡犯罪的專家

任何先進技術都會被用於犯罪,互聯網也不例外。美國斯坦福研究所的計算機安全專家唐·B.帕克說,早在20世紀70年代他就意識到,一種可怕的犯罪形式即將來臨。

今天,年逾八旬的唐·B.帕克先生曾多次被美國聯邦調查局邀請授課。1976年,他撰寫了《計算機犯罪》一書,這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計算機犯罪的書籍。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唐·B.帕克先生研究整理了近4000個網絡犯罪案例。他認為,互聯網的出現導致犯罪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可以說計算機犯罪或者網絡犯罪已經取代了傳統犯罪,成為主要的犯罪形式,今天所有的商業犯罪和其他犯罪,都可以歸結為計算機犯罪。”

俄羅斯網絡犯罪

破解一個Facebook或Twitter賬號:130美元;破解一個G-mail賬號:162美元;破解一個公司郵箱:500美元;掃描合法通行證:每個5美元;如果你想雇用一名黑客一小時,那麼最低隻需要2美元;你或許想要刺探以前戀人的生活,那麼你隻需要花費350美元,就能買到一個木馬,從而看到對方收發的所有文本消息。又或者,可能你隻是想要發送垃圾郵件,那麼僅需支付10美元就能發送100萬封垃圾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