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時間]1897年10月26日。
[創刊地點]天津。
[創刊背景]
《國聞報》1897年10月26日由嚴複與王修植、夏曾佑等人創辦於天津。該報館共出兩種刊物:一是《國聞報》,二是《國聞彙編》。《國聞報》是一份日報,每日印2張,容量約有8000—10000字,具體內容有“上諭”、“路透社電報”、“本館主筆人論說”、京津及各地新聞。該報創刊伊始,就麵臨著封建頑固勢力的威脅,因而嚴複請了一個不知名的福建人李誌誌做館主,自己當主編。為安全起見,1898年3月7日,又改請日本人西村博出麵辦理,而實際上編輯人員及辦報方針並無改變。1898年9月26日即戊戌政變發生後的第六天,《國聞報》再次刊登“告白”,宣布此後將該報盤給日本人西村博。但並未全部賣出。由於打了日本人的牌子,該報在戊戌政變後仍能堅持出版,但經營一直比較困難。1899年2月正式賣給日本人,到1901年被改名為《天津日日新聞》,以漢奸方若為主編,成為了日本人的文化侵略工具。
[作者嚴複小傳]
嚴複(1853—1921),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原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幾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福州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1876年留學英國海軍學校。歸國後,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總辦。甲午戰後,接連發表《論世變之亟》、《原強》、《救亡決論》、《辟韓》等論文;又上萬言書,反對頑固保守,力主變法。他學習西方,提倡新學,譯《天演論》,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進化論觀點,激發國人救亡圖存,對近代思想界影響極大。曾主辦《國聞報》。戊戌政變後,翻譯《原富》、《法意》、《社會通詮》、《名學淺說》、《穆勒名學》等書,傳播西方資本主義文化。譯文簡練,態度嚴謹,首倡“信、達、雅”的翻譯標準。1915年參加籌安會,擁護袁世凱稱帝,備受輿論抨擊。晚年提倡尊孔,反對“五四”運動。
[創刊詞譯文]
國聞報緣起
在天津創辦的《國文報》,其形式略仿英國的泰晤士報。除辦日報之外,相繼又出了旬報,在五月以後,《成事報》派人造訪,問《國聞報》創辦的宗旨?我們回答道:以求通也。“通”包含了兩方麵內容,一是通上下之情,一是通古今之變,以求國家的自主自強。一個國家以通下情至為主要,如果堵塞了下情,隻看到有利的一麵而忽略不利的一麵,國家必為貧弱。一個國家要熱衷於世界強國之列,必須對外邊的情況了如指掌,如不知道外情而自大,就像坐井觀天。這樣國家必處在危險的境地。在道光年間,我國就與各國建立了各種關係。如廣州、福州、上海、天津各以次設立了報館。從去年至今,孫公就上書要求設立報館於京城,而黃公(黃遵憲)觀察、梁卓如(梁啟超)孝廉、汪穰卿(汪康年)進士相繼創辦了《時務報》,於是海內人士開始明白,當世之務,知四國之為,皆相繼開始辦報館。如:《知新報》、《集成報》、《求進報》、《萃報》、《湘學》等,講專門之業的有《農學》、《算學》等報,雖體例各殊,宗旨互異,但求通之道是一樣的。雖然,各報選述事例分為兩類,大抵日報都詳於本國之事而略外國之事,旬報則詳於外國之事而略本國之事,而閱報之人也可分為兩類,一般來講,閱日報者為高官員、公務員之人多一些。層麵高一點的人因日報陳述瑣屑就閱讀旬報,這一部分以讀書的人為多,而層麵低一些的人,或因文字太艱深,因此,對求“通”之術。以致不能完全被他們所理解。我隻知道人合而成群,合群而成國。國將興旺,上至君相,下至民眾,人之皆求所以強而不自安於弱;人人皆求所以智,而不自安於愚。而後,士得究古今之複,農得盡地利之用,工求技藝事探索新程,商深消息盈虛持計奇贏等等。民智既開。一切事情就好辦了。君相隻要結合起民眾的智慧,那麼國家將會強大起來,決不是君相一、二人的才智就可以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