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訪談錄(6)(2 / 3)

胡文斌:中國的農村教育資金極其匱乏,這是不爭的事實,而更重要的是資源的浪費十分嚴重。

記者:浪費在什麼地方

胡文斌:浪費的地方很多,我最不滿意的主要的有幾個方麵:

第一,投資的浪費。如校舍的建設,校址的選擇到底在什麼地方,建多大規模的校舍?沒有經過嚴格的論證,精密的設計,科學的規劃。由於這方麵的忽略導致投資方麵的浪費很大。

第二,我覺得給學校買的東西很浪費,一些儀器和設備的購置。要麼是購買有誤,要麼就是學校的教師沒有得到這方麵的培訓,不知道如何去使用?使用它們為了應付上麵的檢查,有些學校甚至嫌麻煩,根本就不想用。

第三,人力資源的浪費。人力的浪費體現在教師身上,急需教師的地方缺乏教師,比如縣城裏的學校(尤其是許多貧困縣),偏遠地區的學校根本就沒有人去。為什麼呢?就是人事製度的不合理。對於老師的調配,都是領導一支筆,想往那調就往那調。沒有市場的一種運作機製。偏遠地區的老師待遇和縣城的中心學校的老師待遇一樣,甚至比縣城的老師水,是生命之源,在這裏,水顯得尤為珍貴,人們每天都得排隊打水。

的待遇差,那有誰願意在偏遠地區工作呢?

第四!校舍建設的維護和保養沒有嚴格的保修製度。許多學校的校舍建設本來就很差,沒有嚴格的維護製度,使用幾年後就成了危房,有時往往就是“一片瓦”的事情,最後就變成一堵牆的事情,成了徹底的危房。這種管理,有悖於管理製度。現實中農村的資源本來匱乏,怎樣提高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盡可能的物盡所值值得我們討論。

教育政策的製定應該是雙向的

記者您認為國家的教育政策在這方麵有什麼規定嗎?

胡文斌我認為政策在這方麵也是很無奈的。政策有很大的宏觀性,無論是“一刀切”,還是宏觀性,什麼事情隻能在一定的高度顧慮到一個總的影響。但是我們國家的教育政策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行政體係。

曾經有記者問我如果讓我再回教育部工作的話,我的工作方式會有什麼不同,我說我的變化就是不再喜歡用行政命令。我一直都想建立一種夥伴的關係,因為這是我們共同的事業,你做什麼我來做什麼。而不再是我發布命令你執行,然後我去檢查。高壓下的政策是沒有效果的。此外,中國的教育行政領域中我認為最大的錯誤就是“不計成本”,這是極端錯誤的。無論什麼事情我們都得考慮成本,做之前你要考慮這項舉動要達到什麼目標?需要多大的投入?有沒有條件?怎樣的規劃?很多時候我們製定政策隻是一種主動意願。所以我現在回過頭去看製定教育政策的思維方式一定要改變。

記者:您認為導致我國的教育政策“不計成本”的根源在哪裏?

胡文斌:在製定相關政策的時候他們隻注重命令和結果卻忽視了過程。我舉個例子——免費教科書。

這個政策宣布了三年後在很多地方還是不能實施。原因就在於沒有人明確知道這個政策該如何去實踐?誰有資格來享受這個政策?怎樣來管理?所以發布一個教育政策的時候不能不考慮過程,隻有良好的願望是不夠的。這個命題是怎樣製定出來的,怎樣執行?能達到什麼效果?這些問題很少有人來分析和論證,這才是問題的根源。追求“效率第一”,卻忽視了公平,所以在教育決策的時候往往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這樣做是永遠都不能縮小距離的,反而使各地區之間的教育差距越拉越大。所以在製定政策的時候應最大限度追求效率,也不能失掉公平。要把資金用在那些最貧困,最偏遠的地區。

項目試點是帶動政策規範的有效途徑

記者:通過做項目對您有什麼啟發?

農村的孩子們在艱難困苦中鍛煉了自己堅強的意誌。

胡文斌!到目前為止,我的項目進展順利。我認為項目最大的成功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人,改變了校長,改變了老師,改變了觀念,改變了思維方式,以及他們看問題的角度。通過我們的項目實施和社區的參與,讓他們知道我們是為社區的老百姓辦事的,不是為官員們辦事的。我們讓老百姓走進學校,了解到他們孩子的情況慢慢地改變他們的觀念。

記者:現在很多人提倡九年免費義務教育政策的說法,您怎樣看待?

胡文斌!我認為中國已經到了免費九年義務教育的時候了,無論是財力,還是社會的發展、地位的提高,我一直期待著免費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

我經常強調的一句話就是!最有效的扶貧就是免費義務教育。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因為農村的家庭一般都很窮,窮的家庭一般都是孩子多的家庭,這樣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建立一個免費教育試點就是為了打破這種循環,改變現狀。

此外,我也不讚成一直給貧困地區的教師無限製地加工資,第一是財政受不了;第二是為了防止教育腐敗;第三是避免浪費,所以我認為偏遠地區教師的工資上漲應由當地來決定。就這個問題我的另一個看法就是:捐助是最原始的扶貧。應該為農村搭建一個相對公平的平台,讓他們自己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