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結語:討論剛剛開始(1 / 1)

拋磚引玉。這是人們熟悉的一個成語。說的是唐朝時有一個叫趙嘏的人,他的詩寫的很好。曾因為一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得到一個“趙倚樓”的稱號。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叫常建的人,他的詩寫的也很好,但是他總認為自己沒有趙嘏寫的好。

有一次,常建聽說趙嘏要到蘇州遊玩,他十分的高興。心想,“這是一個向他學習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留下詩句呢?”他想,“趙嘏既然到蘇州,肯定會去靈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廟裏留下半首詩,他看到以後會補全的。”於是他就在牆上題下了半首詩。

趙嘏後來真的來到了靈岩寺,在他看見牆上的那半首詩後,便提筆在後麵補上了兩句。常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換來了趙嘏的精彩的詩。

後來人們說,常建的這個辦法,真可謂“拋磚引玉”了。

徐傑舜提出人類學與中國傳統話題的討論,也有“拋磚引玉”之意。

事物的發展是有過程的,一個學科的發展也不例外。人類學在西方社會和文化的土壤上產生和發展的曆史經曆了二百多年,才長成今天的參天大樹,其間經曆了無數的風雨,無數的滄桑,交織著批判、爭鳴、突破和創新。人類學傳入中國也有一百多年了,其間不可避免地要經曆一個傳播、學習、模仿和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交織著中西文化的衝突、互動、磨合和整合。

而事物的發展又是有階段的,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經曆了傳播、學習、模仿的階段以後,必然會進入創新階段。中國人類學的先軀們為人類學在中國的創新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具有國際影響和國際聲譽的貢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今天,麵對世界,麵對全球化,中國人類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時期。正是由於中國傳統中有人類普遍價值的東西,在國際學術界紛紛把目光轉向中國,轉向中國傳統之時,本來就以本土研究為主體對象的中國人類學不是更應該更加關注中國社會和中國傳統嗎?

一部人類學發展史也向人們證明:人類學是在批判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的,從古典進化論到傳播論,從功能論到結構論,從文化曆史論到社會文化論,從象征論到解釋論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已有一百多年曆史的中國人類學要發展也必須在批判中創新,今天對人類學與中國傳統話題的討論正是中國人類學創新的需要,正是中國人類學發展的需要。

目前,雖然人們對人類學與中國傳統話題的看法還各有己見,但問題已經提出,討論已經開始。讓我們懷著對人類學學科的關懷,懷著對中國傳統的熱愛,懷著對中國社會的責任,把剛剛開始的人類學與中國傳統話題的討論進行下去!

權把此書作為“引玉”之“磚”吧!

2008年6日26日

草於北京青年假日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