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2004年白銀市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綜述及2005年展望(2)(2 / 3)

(三)二、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仍占主體地位

據測算表明,第一、二、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分別達到9.0%、44.4%和46.6%;第一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較2003年下降4.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較2003年提高3.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較2003年提高1.7個百分點。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1、5.0和5.4個百分點。由此可見,隨著全市工業強市和旅遊富市兩大戰略的實施,二、三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正在逐步顯現。

(四)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全年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14.23億元,增長19.48%,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達11.3%,較2003年提高0.3個百分點。

(五)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

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達到6426元,較上年增長10.4%,增速較上年提高3.0個百分點,增速是近三年來最高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1440元,較上年增長8.27%,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全省十四個市州的位次由2003年的第12位前移到第11位。

(六)勞務收入創新高

全市全年實現勞務收入10.71億元,增長18.6%;全年勞務輸轉48.75萬人次,增長5.2%。勞務收入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較2003年的8.4%提高0.1個百分點,據測算,僅全市勞務收入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1.4%。勞務收入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二、經濟運行中的狀況及成因

(一)基本狀況

1.工業生產與效益同步提高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1.4億元,比上年增長21.2%。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運行的基本情況為:

一是重工業增速低於輕工業,但總量仍高於輕工業。規模以上輕工業完成增加值10.1億元,增長31.7%,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1.3億元,增長17.4%。

二是市屬工業企業增加值比重上升,部省屬企業發展仍快於市屬企業。隨著18家省屬企業的下劃,壯大了市屬工業。全市市屬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8.6億元,部省屬企業完成增加值12.8億元,市屬企業增長速度低於部省屬4.5個百分點。市屬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31.9%提高到40-3%。

三是產銷銜接較好,經濟效益顯著。產銷率達到100.4%,成為近幾年最高水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51.22億元,增長32.8%,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1.81億元,增長82.8%,完成增值稅3.51億元,增長48.0%。虧損企業虧損額為9026萬元,減虧820萬元。

四是秦州、麥積兩區仍是工業經濟增長的龍頭。秦州、麥積兩區,甘穀、秦安兩縣增長速度較快,分別增長44.3%、25%和31%、20.7%;而清水、張川、武山分別增長5.5%、12.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