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2004年甘肅省物價運行評析及2005年走勢研判(2)(1 / 2)

從我省來看,上遊工業品價格向下遊工業消費品價格傳導發生阻塞最為典型的是“以原油為源頭的石油產業鏈”,該產業鏈從上遊到下遊的產業依次為:天然氣原油開采業(全年指數為124.2%)、石油加工業(指數為112.3%)、化學原料及製品業(指數為110.1%)、塑料製品業(指數為110.2%)、橡膠製品(指數為99.88%)。上遊石油初級采掘業價格上漲24.2%,到下遊製品業,特別是橡膠製品業價格卻下降0.12%,可見,這一產業鏈價格傳導呈明顯地走弱之勢。其他工業產業鏈也同樣呈現為這一態勢。

據調查,我省70%以上的消費品來自於省外,2004年全國消費品市場供過於求的狀況直接影響到我省消費品價格的走勢。表現為我省上遊生產資料價格的快速、大幅上漲先傳遞到省外,經過外省消化、吸收這一漲價因素後,再將最終消費品傳人我省,因中間環節暴露出的全國性上、下遊價格傳導不暢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我省下遊居民消費價格持續低位運行。

(三)為何我省物價總水平不高,但百姓自身感受卻是物價較高

通常老百姓對物價的感受往往傾向於某些商品特別是生活必需品價格的變動。當物價總水平穩定,結構性變動不大的時候,人們的感受往往與居民消費價格的實際情況是一致的;然而當物價總水平有一定幅度上漲,且結構性變化較大的時候,人們感受到的往往與實際的數據有所差異。

這種反差來自價格結構和價格總水平變化幅度的不一致。2004年,我省糧食價格上漲了17.8%以上,副食品價格漲幅也在20%左右(有的高達:30%以上),因這些都是生活必需品,老百姓幾乎每天都在消費,每天都在關注,所以他們對此較為敏感;對企業而言,2004年,部分加工企業所必須的能源和原材料價格漲幅也高達10%以上,企業的利潤空間收窄,企業經營者因經營獲利的難度加大,因此也感受到了較大的壓力。

從統計的角度來看,現行統計指標居民消費價格一般由食品價格、工業消費品價格(日用品價格)、服務項目價格共同構成。盡管2004年食品價格的上漲是消費價格指數上升最重要的原因。但也應該看到,食品價格並不能完全反映並代表價格總水平的變化情況。如老百姓因沒有頻繁地去買家用電器、衣著、通訊工具等商品,因此,對這些商品的“持續下降”的感受要弱於對“食品價格持續上漲”的感受。另外,老百姓往往看到的是某一個地區、某一個市場、某幾種消費品價格的漲跌情況,而我省現行的消費價格統計涵蓋了全省各地區、各種不同的消費市場、各種不同的消費品,因此,實際的統計結果比百姓的自身感受更為綜合、全麵。如在某一個月,蘭州市某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較大,但慶陽等幾個地區該產品價格並沒有上漲,由於各地價格上漲並非同步,存有一定的時滯,因此,從全省平均情況來看,該月該產品價格上漲幅度仍然較小,但蘭州市的居民的確感受到了物價上漲所帶來的壓力。

三、物價上漲的利弊分析

2004年,居民消費價格持續上漲對整體經濟來講,既有有利的一麵,也有不利的一麵。應辨證、客觀、全麵地來看待2004年的物價運行情況。

有利的方麵:

(一)食品價格上漲,特別是糧油肉禽蛋菜價格的上漲有利於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但可以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而且可增強農民發展副業的積極性,既有利於農民增收,又有利於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

(二)工業消費品價格持續低位運行,起到了緩解老百姓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生活壓力的作用,同時,部分工業消費品大打“價格戰”,促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主動、自發地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產品結構,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使得在不斷的技術進步過程中,更適合老百姓的物美價廉的新產品不斷湧現。

不利的方麵:

(一)城市低收入群體生活麵臨著新的困難。由於食品價格持續上漲,使得我省低收入群體生活壓力不斷增大,同時給地方政府扶貧濟困帶來了較大的壓力。

(二)農民增收的難度增大。農資價格上漲部分抵消了糧油肉禽菜價上漲給農民帶來的實際收益,年內農民增收的壓力進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