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美

一個難解的謎

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美?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問題太容易回答了。

是的,如果單從字麵上理解,這個問題基本上不是什麼問題。

但是,它看起來非常簡單,實際上都令許多專家學者困惑。古往今來,學術界、美學界的名人大師都曾對這一問題進行過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但是迄今為止,仍沒有得出一個一致的、科學的、令人滿意的答案。他們各執己見,莫衷一是。18世紀德國的文克爾曼說:“美是自然的一種最大秘密,我們可以看到和感覺到它所有的效果。”在這一點上,似乎不會有分歧。誰能否認美是無所不在無處不有呢?

思想者

而事實卻不是這樣,早在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就在《文藝對話集》裏記載了蘇格拉底和希庇阿斯對這一問題的反複爭辯。他們兩人辯論的結果是誰也說服不了對方,而達成的唯一共識卻是“美是最不容易賞識的”。

連歌德這樣偉大的詩人對這個問題也無法給出明朗的答案。他說:“美是費解的,它是一種猶豫的、遊離的、閃爍的影子,它總是躲避著被定義所掌握。”

英國著名哲學家休謨在這一問題上的消極態度,甚至極大地影響了後世對美的研究。他的看法是:“要想尋找實在的美或實在的醜,就像想要確定實在的甜與實在的苦一樣,是一種徒勞無益的探討。”

如果真的悲觀絕望,那麼人們對美的研究與探討隻有到此為止,畫個句號了事。然而,美畢竟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追求,我們怎麼能夠輕言放棄呢?

下麵,我們試圖從以下幾方麵來了解究竟什麼是美。

第一,對“美”這個詞從詞(字)源學的角度加以分析。

我國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上的說法是,“羊大則美”,原始人認為羊長得很肥大就“美”,肥大的羊更好吃。這說明,美與感性存在、與滿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直接關係。“羊大為美”是對“美”的另一種解答,有人不同意《說文解字》的提法,而認為從原始藝術、圖騰舞蹈等材料看,原始人是把“人戴著羊頭跳舞”看作美,這說明當時所指的“美”與原始的巫術禮儀活動有關,具有某種社會性含義在內。

我們把這二者統一起來,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一方麵“美”有它的物質的感性形式,它與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關;另一方麵,“美”有它的社會內容和意義,它與人的群體和理性緊密相連。

這兩種對“美”字來源的解釋有個共同趨向,即都說明美的存在離不開人的存在。從古到今,這一點是大家所公認的。

第二,在美學的範圍內“美”的含義。

在美學範圍內,“美”字以往專指審美對象。什麼是美?凡是能夠使人得到審美愉快的欣賞對象都叫“美”。

不過,在圍繞審美對象展開的討論中,又出現了兩種對立的觀點,即主觀論和客觀論。主觀論把美和審美對象看成一回事,審美對象是由人的主觀的審美感受、審美態度創造出來的;客觀論則認為一個事物能否成為審美對象,最終還是決定於客體的審美性質。

總之,在美學範圍內,“美”字的用法很複雜。它包含有至少兩個含義:其一是審美對象,其二是審美性質。

第三,我們再來看看在日常生活中,“美”指的是什麼?

第一種,“美”是人們用來表示感官愉快的強的形式。比如,當人們在享受了一頓色香味俱佳的飯菜之後,口腹之欲得到了充分的滿足,這時候,為表示高度讚許,人們常常說:“真美呀!”

第二種,“美”是用來作倫理判斷的弱的形式。它的意思是本來倫理判斷是相當莊重、嚴肅的,卻采取欣賞品味的形式表達出來。把本來屬於倫理學範圍的對高尚行為的仰慕、敬重、追求、學習作為一種觀賞、讚歎的對象時,就用“美”來傳達情感態度和讚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