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地球儀和經緯網》說課稿(1 / 2)

廈門市翔安區教育文化體育局教研中心鄭明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地球儀與經緯網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學習地理的基礎,在全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與人們的生產生活聯係緊密,在軍事、航海、航空和旅行等方麵廣泛運用,是學生必備的基礎知識。本節富含智能培養因素,是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好素材,本節也著力體現了地理課程標準中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並結合學情等教學實際,製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地球儀的結構及作用,知道緯線與經線的特點,掌握緯度與經度、東西半球與南北半球、高中低緯度的劃分。運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一點的地理位置。

(2)能力目標:幫助學生建立緯線與經線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地理事物的能力。通過動手製作地球儀,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克服困難的意誌,激發學生團結協作意識。

3教學重點

(1)緯度與經度的劃分。

(2)半球的劃分。

(3)運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一點的地理位置。

以上三點是學生學習地理最基本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故為教學重點。

4教學難點

由於初一年級的學生空間觀念不強,而且容易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主要有:

(1)東西半球的劃分。

(3)緯度與經度的劃分。

(2)運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一點的地理位置。

5教材處理

(1)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充分利用人教版與湘教版教材中的圖片、學生的座位、經緯網模型,並引入楊利偉在太空中所拍攝的地球錄像等,為學生創設探究情境。

(2)精心組織教學內容順序。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重新編排教學內容的順序,把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比較探究,有利於增加學生的印象,培養學生的能力。

(3)精心設計活動。活動的設計突出探究性、趣味性,通過觀察、遊戲、小製作等活動,落實三維目標。

二、說教法

1小組合作學習:四人合作組成學習小組,組員有明確的分工,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強化學生在信息等各個方麵的交流,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

2表格法:設計表格引導學生開展活動,便於知識的梳理,增強學生的記憶。

3遊戲法:在教學中開展遊戲活動,寓教於樂,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問題解決式教學: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提供更多的機會、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5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課件大師等軟件製作地理課件,發揮計算機在信息處理方麵的優勢,增加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說學法

1學會讀地球儀,運用經緯網地圖確定地球上任何一點的經緯度。

2學會通過觀察、比較等方式認識地理事物的特征。

3學會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地理事物。

4學會合作學習,增強互動能力。

四、說程序

(一)導入新課

播放楊利偉在太空中拍攝的錄像,然後老師講述:楊利偉在太空中能看到地球的麵貌,而我們卻“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在地球表麵上的人們如何看清地球的麵貌呢?學生討論後,教師展示地球儀。

設計意圖:引入熱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教學新課

1地球儀

要求各小組觀察小地球儀,討論: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麵貌有哪些不同?其作用是什麼?地球儀上有哪些重要的點和線?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教師利用經緯網模型講述經線和緯線的定義後,課件展示“地球儀上的點和線模型圖”,讓學生用鼠標拖動名稱(北極、南極、赤道、地軸、經線、緯線)到正確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