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一個醞釀已久的夢。
也許是職業習慣,從開始知道要做媽媽那天開始,我就在“家長”和“老師”的雙重角色中徜徉,我始終認為,孩子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學生,帶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艱辛而漫長,卻充實而幸福,考驗一個人的耐心和智慧。我像一個走進大自然博物館的孩子在這種日常的修煉中拾取了片片葉子和粒粒珠子,並將它們寶貝似的珍藏起來,留給孩子,也留給自己。
也許是藝術教研員的角色意識,在尋找和拾取這些寶貝的同時我仍割舍不掉“綜合”的情結,我以孩子的自由繪畫與人格成長為主線,融合音樂聽賞、鋼琴彈奏、自編戲劇、自由舞蹈、體能訓練、文學創作、語言表達、經典閱讀、電影欣賞、動漫創作、趣味數學等開發孩子右腦和潛能的多種藝術形式,引導孩子進入一個完整而快樂的自由世界,塑造孩子的整體人格和精神品質。現在回過頭來想,我其實是在將自己的孩子作為一個典型個案加以研究的啊!難怪課程專家藝術教材主編楊立梅教授打趣說:“你女兒是和藝術課程一起成長的。”
也或許是作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農村藝術教師成長⊥型模式研究》(課題編號為:GLA102042)的課題主持人,我始終不忘將自己對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貫徹在所有的教育行為中,力圖影響課題組成員和全區藝術教師,希望他們將自己的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或將自己的孩子當成學生,共同體驗教育的本質,享受美好的教育生活,實現幸福的藝術人生。
希望所有的老師和學生、家長和孩子都能快樂成長。
當然,這也許隻是我的一個夢想,但願我的夢也能成真。
感謝叢書的主編黃佑生老師,是他的慧眼卓識讓我有幸觸摸這個夢,感謝一直給我關心和幫助的老主任李誌宏,是他說我是一個“歪打正著”的媽媽,並希望我能將書稿發給教育部專家審讀,他認為這是課改的另一種成果,同時也要感謝湖南師大出版社和該書的責任編輯以及我的家人,是他們的無私幫助和全力支持讓夢有了色彩和溫度。
作者
2011年夏於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