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製度方麵的原因。鄧小平談到毛澤東晚年失誤時說過:“最重要的是一個製度問題。……因為過去一些製度不好,把他推向了反麵。”一些製度不健全(這也是一種時代、環境的客觀因素),使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製度化、法律化方麵存在一定缺陷,也為黨的權力過分集中於個人、黨內個人專斷和個人崇拜現象的滋長提供了一定條件。這也是許多失誤發生且不能及時糾正的重要原因。
總之,對我們發生過的錯誤,要采取曆史主義的態度,即把問題放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去觀察和衡量,著重分析曆史背景,而不應該著重個人責任,尤其不能著重從個人品格、個人恩怨找原因。這樣分析犯錯誤的原因,才能比較客觀、公允,而且準確、全麵。
四、正確評價在探索中發生失誤的毛澤東
首先,毛澤東的失誤,是探索中的失誤。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以後,毛澤東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一刻都沒有停止。他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建設社會主義、如何保衛國家安全、如何趕超發達國家、如何維護勞動人民的利益和權利等一係列重大曆史課題。他的成功與失誤,他的光輝與瑕疵,大多與此相關。他的失誤就是在對這些問題的探索中犯的,而絲毫不是為了個人私利。
第二,毛澤東的許多局限是曆史的局限,所以我們要把他放在特定的曆史環境中考察。建設社會主義,在世界曆史上都是開天辟地第一次。所以對建設社會主義的規律的探索,肯定要受到時代的和知識的限製。要求他超越一切限製是不公道的。
第三,對曆史中的重大問題和毛澤東等黨的主要領導人的是非功過,黨中央都已做出鄭重的結論。首先做出表率的是鄧小平同誌。他沒有把對毛澤東功過的評價留給後人去評說,而是及時做出了符合實際、符合黨和國家根本利益的《曆史決議》。小平同誌在《曆史決議》起草一開始就提出三項基本要求,明確指出:這個決議要確立毛澤東同誌的曆史地位;要對建國後30年曆史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做出公正的評價;要統一全黨的認識,引導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他還說,如果決議不闡述或闡述不好毛澤東思想,這樣的決議不如不做。在此之後,江澤民同誌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胡錦濤同誌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的講話,以及習近平同誌最近的講話,都為我們指明了研究國史、黨史,評價領袖人物的方向。
正確評價曆史和曆史人物關係全黨利益。近多年來,隨著思想解放和黨內民主的擴大,人們打破禁區、思想活躍,開始以審視的而不是盲從的眼光觀察黨和國家,評價領袖人物,這是可喜的進步。但這種評論,應該是嚴肅的、公正的、客觀的,而不應該是輕率的、任意的褒貶。因為這是關係全黨利益的大事。
所以,我們作為國史、黨史工作者,撰寫國史、黨史,總結經驗,要實事求是,著眼大局。要以總結經驗教訓、鑒往知來,以利於推進黨和人民的社會主義事業為出發點;以實事求是地判斷曆史是非,得出規律性結論,提高黨執政興國能力為目的;以客觀公道的態度評價曆史和領袖人物的功過,而不應該苛求於前人。
五、正確看待兩個30年的關係
(一)探索,貫穿整個60年
60年的曆史是一個整體,所以要把握曆史的連續性和整體性。頭30年與改革開放新時期是緊密聯係的。這60多年中,發展最快,最健康的是改革開放後的30多年。但曆史不能割斷。這30多年的發展與前30年的發展分不開。
前30年,雖曆經挫折,但整個看來成績是主要的,為以後的社會主義建設打下了製度的和物質的基礎,提供了許多正反兩方麵經驗。正因為有這些正麵經驗可以繼承,有這些反麵經驗可供鑒戒,才能有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正是在深刻反思前30年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創造性地解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才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所以,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永遠銘記,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在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毛澤東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為正確認識新中國前29年與後30多年的關係指明了方向。
正如習近平同誌最近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曆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製度、並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雖然這兩個曆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曆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曆史時期。”
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不是對前30年的否定,而恰恰是在29年奠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繼承其正確的,改正其錯誤的,與時俱進地創新發展的結果。
(二)毛澤東與鄧小平,是在探索的道路上,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黨的十四大有一句話: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這是對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二者關係的根本規定。“繼承”說明了它們的一致性和連續性;“發展”說明了它們的差異性和階段性。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把毛澤東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這種階段的差異,是曆史使然。所以,對毛與鄧的關係,我的理解是,可以歸結為三句話:一曰繼承,繼承毛澤東正確的;二曰糾正,糾正毛澤東錯誤的;三曰創造,創造毛澤東所沒有的。這樣理解,我想也體現了把60多年的曆史看作一個整體的想法。
(三)我們黨曆來在探索中前進
事實上,中國共產黨曆來有自我批評、自我糾錯的能力。在探索中前進,在糾正失誤中前進,是我們黨的重要執政能力之一。
正確地總結教訓,失誤便能成為前進的先導。正如鄧小平所說,沒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就不可能製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政治、組織路線和一係列政策。所以重要的是,犯了錯誤能自己反思、糾正。
我們黨是一個偉大、光榮、正確的黨。偉大、光榮、正確,不是說永遠不犯錯誤——這對任何政黨、個人都是不可能的,而是說犯了錯誤能自己檢討、自己糾正。而自己發現,自己糾正自己犯的錯誤,正是一個鄭重的、偉大的、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黨的特質。並且,我們黨從來是在糾正失誤、總結經驗教訓中發展壯大的,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深化對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的理解,從而在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上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飛躍。自己糾正錯誤,是我們黨偉大、光榮、正確的重要方麵。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在探索中前進的中國共產黨是不可戰勝的,過去是這樣,今天是這樣,今後也是這樣。
最後,讓我們重溫鄧小平同誌對國史、黨史工作的指示。鄧小平同誌曾多次談到對總結黨的曆史的意見。其中,有對具體曆史時期、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的看法,也有對黨史研究的總體意見,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是:研究黨史的重點,是總結經驗和教訓;總結經驗教訓的重點,是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要做到對曆史經驗的正確總結,必須辯證地看待曆史。總之,總結曆史的目的是為了開辟未來。鄧小平同誌強調,總結曆史,不要著眼於個人功過,而是要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誤的教訓,經過總結,過去的成功和錯誤都變成了我們的經驗,對於開辟我們事業的未來,是最可寶貴的財富。他說:“我們現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在總結了成功時期的經驗、失敗時期的經驗和遭受挫折時期的經驗後製定的。”可見,正確地總結經驗和教訓,應該是研究黨史、國史的重點。
在學習和研究黨史、國史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縱觀曆史長河,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身影。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的探索,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的使命,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的局限,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的輝煌。我們不僅要記住前人的失誤和教訓,也要記住他們的經驗和成功。前人的經驗和教訓,都是他們留給我們的最寶貴遺產,是今天最好的鑒戒。有這樣的遺產,有這樣的鑒戒,才使我們在今後的漫漫求索中,更加堅定,更加自信,更加不可戰勝。
所以,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絲毫沒有理由覺得這段在探索中犯了錯誤的曆史羞於見人,更不應該因為這些失誤而否定我們黨從新中國成立後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全部曆史。
正確認識和對待黨的曆史,關係黨的執政基礎,關係國家長治久安。我們永遠不要忘記更不要輕率否定我們年輕的共和國剛剛起步時的艱難探索。對這段艱難而光輝的曆史和創造了這段曆史的我們的前輩,我們永遠充滿敬意。我們不能忘記更不能否定人民為爭取美好未來付出的艱辛勞動,對領導人民走過輝煌而又曲折道路的領袖人物也不能采取一筆抹殺的不公正態度。我們應當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正確說明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曆史,為繼續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提供曆史的依據。
隻有這樣,曆史才會成為我們最好的教師,我們才能從曆史這座寶庫中汲取到無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