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序卷的立意和謀篇(3 / 3)

下麵,回過頭來說序卷的謀篇。

序卷除引言外,共設六章:第一章“輝煌燦爛的文明古國”,第二章“近代中國的社會沉淪與救亡圖存”,第三章“新民主主義的開端”,第四章“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第五章“抗日戰爭與人民政權的發展”,第六章“中國兩種命運的曆史性決戰”。這種布局,是為了更好地闡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昨天和前天”與“今天”的關係,在內容上難免與中國古代史和中國近代史有重複之外,處理不當,容易把“昨天和前天”濃縮成某種版本的通史、斷代史或專題史。這不僅有違序卷的編著初衷,而且這類史書的名家名著很多,如古代史有白壽彝主編的多卷本《中國通史》,範文瀾、蔡美彪主編的多卷本《中國通史》,近現代史有胡繩著《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上、下),章開沅著《辛亥革命史》(上、中、下),李新主編的多卷本《中華民國史》等。因此,序卷必須努力創新,力爭人無我有、人有我超,堅持古為今用、詳近略遠,優選和整合“昨天和前天”的典型史料,選擇不落陳套的布局,闡釋主題和主線。

按照以上思路解析序卷的謀篇,可將六章劃為三個單元:

第一單元即第一章,敘述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古代史,重點突出廣袤富饒的山川和悠久絢麗的曆史文化,特別是勤勞勇敢的英雄人民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經曆的輝煌歲月和對世界的重要貢獻,以增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這章簡明扼要地敘述以百萬年計算的遠古曆史和有文字可考的五千年文明史,隻用了31頁,不足序卷篇幅的四分之一。

第二單元即第二章,敘述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的曆史,重點突出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和封建王朝的助紂為虐,如何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堪忍受內外統治者壓迫剝削的中國人民,又如何為民族獨立和自身解放奮起抗爭;從太平天國起義到辛亥革命,各種革命力量和進步力量試圖通過學習西方走資本主義道路,改變中國的命運,每一次鬥爭都以失敗而告終。這一切,引起了包括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內的國人深刻反思:為什麼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政治方案為什麼外不能禦列強、內不能建民國?中國的出路究竟在哪裏?這章敘述約80年的近代史,用了42頁,約占序卷篇幅四分之一強。

第三單元即第三、四、五、六章,這四章敘述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30年曆史,重點敘述五四運動開啟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區別是領導階級和革命目標不同,前者由資產階級領導建立資本主義,後者由無產階級領導建立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提出“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的奮鬥目標,不屈不撓地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1924—1927年的大革命,1927—1937年的土地革命,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1947—1949年的解放戰爭,成功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並沿著這條道路從理論到實踐不斷探索,取得了治國理政的重要成果和寶貴經驗(如土地革命時期創建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抗日戰爭時期創建的陝甘寧邊區政府,解放戰爭時期的華北人民政府、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等),為後來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因為這30年的曆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更密切、更直接,需要用更多的筆墨來書寫,這四章用了139頁,占序卷篇幅的一半。

這樣,序卷通過敘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前史”,順理成章地導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曆史必然性。隻有這樣的謀篇,才能充分體現立意,按照國史稿設計的藍圖把序卷打造成合格的配套產品。其點睛之筆是序卷的結束語: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領導中國人民“重建國家”,浴血奮戰了整整28年,也艱辛探索了整整28年,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即將變成美好的現實。這時的革命勝利形勢,借用毛澤東當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預示革命高潮就要到來的三個形象比喻則是:“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以這個結束語為切入點解讀序卷的立意和謀篇,就能準確地把握住序卷的曆史脈絡和邏輯線索,就能準確地把握住序卷的主題和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