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二十年風雨寫春秋(1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副主編 李力安

多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現在出版了。這是對黨的十八大的一份獻禮,我們的心情無比激動。

《國史稿》的撰寫和修改用了20年時間。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遵循並貫徹《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以及黨中央和國家領導同誌對於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的論述,堅定地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利益、尊嚴和榮譽;用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揭示曆史發展規律,總結曆史經驗教訓。

《國史稿》用大量的事實講述了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至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曆史。這35年間,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實踐探索和艱苦奮鬥,終於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曆程。

在正史之前有一個序卷,主要是寫我們的祖國是怎樣的一個文明古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怎樣建立起來的,是艱難創建、來之不易的,是先烈和前人們難以用量表示的血汗換來的。無數先烈前仆後繼的腳印,鋪就了新中國的誕生之路。

新中國的曆程也不平坦,探索的曆程是既輝煌又曲折。我們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以“兩個曆史決議”為準繩,以真實可靠的檔案材料為依據,把這一過程中的成敗得失放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大背景下來審視衡量。明確成就是主要的、第一位的,失誤是次要的、第二位的。低估、否認我們的成就和成功經驗,或者忽視錯誤、掩蓋錯誤,都是不允許的。成功和經驗、失誤和教訓,隻要認識和總結了,都是我們的精神財富。這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前進的基礎。

我們在寫作上突出國史特點。重點寫治國理政的國務活動,不過多闡述黨的建設和黨的其他活動。在謀章布局時,注意反映經濟建設、文化、教育、科技、軍隊與國防建設、衛生、體育、民族宗教、社會風尚、氣候災害等方麵的國家大事。力求做到脈絡線索清晰,取舍標準統一,各部分內容大體平衡。敘述上,力求史論結合,夾敘夾議,分析評價恰如其分;結構上,力求編排周密,條理分明,邏輯縝密,精確嚴謹;行文上,運用正史史筆,質文兼備、注釋規範。努力做到政治立場和科學性的統一、曆史和邏輯的統一、敘述與歸納的統一、材料與結論的統一,力爭達到“國家水平,權威版本”的要求。

《國史稿》的撰寫、修改和出版,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在撰寫和修改過程中,中央領導同誌給予了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導。鄧力群同誌以耄耋之年,主持了這項事業。當代中國研究所全體幹部職工都擔負了編寫輔助和服務工作,大批所外的專家學者參與了書稿的編寫和審讀工作。在撰寫的第一階段,是在當代所內部起草討論。寫成初稿後,征求所外一些專家學者的意見。2009—201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中共中央宣傳部根據中央領導同誌指示精神,組織、協調中央和國家30個部委兩次審讀《國史稿(送審稿)》。2012年又組織18個部委,第三次審讀《國史稿(送審稿)》。參加審讀的同誌們以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對書稿的觀點、結構、史實、文字提出很多重要的修改意見和補充建議,使我們獲益匪淺。國家統計局還審核了《國史稿(送審稿)》的大部分數據。特別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的研究成果對我們幫助很大。《國史稿》編委會對各方意見認真研究吸收。統稿小組分別會同各卷主編,又進行了最後的全麵審改。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使《國史稿》成為一部政治性、學術性、科學性都較強的力作。我們認為,這部《國史稿》也可以說是所內外幾百人集體編寫的。

二十年風雨寫春秋。《國史稿》的撰寫者特別是後期改稿的同誌們,將為國家寫史、為共和國立傳當作一項神聖的事業,能親身參加這一事業是光榮的、幸運的。

我們黨和國家曆來高度重視自己的曆史,注意從曆史中汲取開拓前進的智慧和力量,這是我們黨獨有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實踐證明,後人總是要從前人那裏獲得曆史智慧,不斷有所創新、有所前進。學習《國史稿》,有助於人們深化對基本國情的認識,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為我們推動科學發展提供曆史借鑒,為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提供精神動力。

由於我們的學識水平有限,《國史稿》的疏漏和欠妥之處在所難免,殷切期望同誌們和廣大讀者不吝賜教,使不斷修訂後的《國史稿》成為無愧於時代的傳世之作。最後還要說明一點,目前出版的《國史稿》隻記錄了共和國前35年的曆史,今後還要續寫新的篇章。當代中國研究所承載的任務還很重。我們相信,他們會把續篇寫得更好。

(原載2012年9月28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