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電視新聞節目策劃(2)(2 / 3)

新聞報道中的地點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要素,新聞節目報道地點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特性,即不可選擇性和可選擇性。地點的不可選擇性是指新聞節目的報道必須尊重事件的真實性原則,不能擅自捏造和虛設地點,任何隨意設置新聞現場的行為都是違背新聞真實報道原則的。隨著新聞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新聞節目現場報道的可視性不斷提高,以往一些擺拍、補拍的現象不斷減少,記者已經意識到新聞報道中現場的重要性。有時,即使現場的外貌已有所改觀,但是現場背景的展示依然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震撼力,這是其它不相關的地點不能達到的效果。地點的可選擇性是指新聞報道中除了必要的現場展示外,還要注意在新聞表述的全過程中,有時很有必要選擇一些與內容相關的不同地點來進行報道。這種選擇性取決於新聞節目內容、報道形式等多種因素。一般來說,地點選擇有這樣幾種方法:

(1)講究地點選擇的對應性。所謂對應是指選擇的場景必須和敘述的內容直接相關,這種方法是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大多數新聞節目的製作策劃中都采取了這種方法。尤其在突發性事件的現場直播節目中,特別講究地點選擇的對應性,這樣做可以及時將現場發生的情況報道給觀眾,增加新聞節目的傳播效果。

(2)講究地點選擇的反襯性。所謂反襯性是指選擇的場景和敘述的內容表麵上看不是一回事,甚至相反,但其實這兩者之間存在某種內在聯係,策劃者采用了一種相互襯托的手法來反映或解釋所要表述的事件。如北京電視台《今日話題》欄目組策劃製作的《回歸1997》節目中,記者著重反映了香港回歸時祖國各地歡慶祥和的節日景象。正當節目的播放處在一種喜慶的高潮時,突然話題一轉,畫麵上出現了鄧小平同誌的故居,其家鄉的退休幹部鄧興智以沉痛的心情念著他所寫的悼念鄧小平同誌的詩句:“驚聞噩耗頓悲傷,細思量,淚千行,唯願英靈快快去南疆,同慶回歸巡大典,眉飛舞,氣軒昂。”這種凝重的畫麵和氣氛看似和歡慶的主題格格不入,其實它恰恰反襯出歡慶背後的艱難和不易,起到了很好的深化主題的效果。

(3)講究地點選擇的象征性。有時和同一個內容適合的地點有多個,對於策劃者而言,要選取最有特色和最有代表性的地點來報道,這樣可以做到以點概麵,強化內容。前麵談到的北京電視台《今日話題》欄目組策劃製作的《回歸1997》節目中,回顧了香港條約簽訂時中國的曆史背景,當時的中國被世界列強分割,其中記者談及1904年英國侵略者武裝侵略西藏江孜的情景,雖然事過境遷,難以再現江孜人民奮勇抵抗英軍侵略的場景,但為了更好的展示當時的壯舉,記者選取了在江孜宗山山頂進行采訪,從山頂俯視,遠處的景致一覽無餘,清晰可見,浩瀚的空際仿佛象征著先烈們不屈的英靈,雄偉的群山仿佛昭示著英雄們偉大的功績,這種地點選擇更加渲染了凝重而深刻的節目主題。

(4)講究地點選擇的組合性。一個新聞節目常常需要講述多層含義,或者講述一個含義常常需要運用多種方式來表達,這就使得策劃者常常要根據內容轉接的需要進行多個地點的組接,不同地點的選擇和組接對節目內容的理解起到不同的作用。在《回歸1997》節目中,記者在談到一個世紀以前,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不聊生的社會情景時,熒屏上出現了一組畫麵:1902年沙俄在旅順試建的日俄監獄、旅順東雞山俄軍炮壘、南京的靜海寺(割讓香港的《南京條約》簽訂遺址)、北京圓明圓廢墟,這些畫麵都生動的影射了當時中國國弱民窮,備受欺淩的曆史景象。而在香港回歸時,記者將采集到的西藏、河北、陝西、吉林、雲南、香港和河南等地的歡慶景象組合在一起,深化了新中國國富民強、普天同慶的美好景象。這些鏡頭通過不同地點所拍攝的畫麵組合,更為深刻地揭示了節目的內涵和意義。

3、有關人物的策劃

人物是新聞節目中報道的核心要素,是新聞報道的主體。人物策劃一般表現在對報道人物的選擇上。新聞節目策劃中,有價值的人物可以分為四類,即真實人物、典型人物、特殊人物和權威人物。在從事新聞節目策劃時,要善於利用這些有價值的人物形象來增加節目的說服力。對於新聞節目中人物的選取要根據具體的節目內容和需要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