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促進電視媒體之間的良性競爭。所謂電視媒體的良性競爭,就是指一種合原則、合規律、合製度的競爭機製,這種競爭受製於電視節目製作製度、製作法規、製作道德和製作程序,它立足於電視節目的製作品質,以繁榮中國電視節目為目標,實行一種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競爭原則。
就目前中國電視行業現狀來看,一些不正常的節目競爭現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麵:抄襲、濫造、充數。這些現象並非隻是個別台才有,如果我們鎖定電視,仔細搜尋,不難找到這些節目的蹤影。自香港鳳凰衛視最先播出大型婚配交友訪談節目《非常男女》之後,這類節目隨即在中國國內的諸多電視台傳播開來。最早模仿製作的是湖南電視台《玫瑰之約》,該節目播出之後,反響很大,收視率直線上升。於是,全國六七十家電視台的《相約xx》、《xx心動》、《心動xx》之類的交友節目陸續登場。各類男女被匆忙帶上屏幕,在導演的安排下,逐一配起對來。我們並非對借鑒他人的製作經驗一味質疑和反對,畢竟電視製作是一門“經驗藝術”,.是一門需要不斷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的藝術,隻是這種借鑒應該是在吸納他人經驗基礎上的創新,是一種再創造,而不是單純的複製與翻版。我們需要同類題材多種表現形式的節目出現,但是許多台就同一種題材又同一形式的節目就開辦了好幾個,造成了資源上的極大浪費。策劃意識淡漠、策劃技巧缺乏所形成的最典型的競爭表現是“人雲亦雲”。這種節目雷同化現象最突出的表現是晚會類節目。每逢大小節日,各級電視台無一例外的開始了“晚會聚餐”。很多時候,觀眾必然隻鎖定大型的文藝晚會,如中央電視台每年除夕夜播出的“春節文藝晚會”,但是其他製作者們還是一個勁導,一個勁播。作為地方台不是不可以和中央台抗衡,但是,我們應該結合自身的情況,在晚會節目的設置策劃上或者采取以中央電視台為核心的傳播理念,以便節省開支;或者采取規模小、耗資低的其他形式來爭取一部分受眾;或者策劃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節目內容,和中央電視台的晚會形成互補,真正運用策劃理念和技巧去創造富有自身特色的節目品牌。
節目策劃的品牌意識所形成的良性競爭原則應該是:內容上,寧缺毋濫;人員上,寧精毋眾;播出上,寧早毋遲。如果電視策劃人時時以這種電視節目策劃的品牌意識要求自己,就不會出現在競爭中急功近利、粗製濫造、人雲亦雲的盲從現象,從而形成節目的良性競爭。
(2)形成電視節目市場的百花齊放。我們需要多出節目,但更需要多出精品節目,服務大眾。以中央電視台為例,1997年就開始了“不求多、求精;不求大,求佳”的反思,1998年初就“關、停、並、轉”了六十多個欄目,台高層還決定,以後每半年或一年淘汰更新同類節目中收視率靠後的欄目,徹底打破節目的人為的生成機製,代之以節目的市場機製。
在全國這麼多電視台中,“百花齊放”得最好的例子應該是湖南電視台,湖南衛視的收視率在近五年衛星電視頻道中位列前矛。其實,豈止是湖南衛視,湖南文體頻道,湖南有線,湖南經視,湖南生活頻道等,從新聞節目到經濟節目、從訪談節目到娛樂節目,各類節目中都不乏精品,真正地做到了電視節目的“百花齊放”。
這種“百花齊放”的成效之後所賴以支撐的根源就是電視人強烈的策劃意識。湖南衛視策劃播出的《快樂大本營》掀起了全國電視節目的“綜藝熱”。正當全國各地的電視台緊跟其後,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綜藝節目製播之時,湖南電視又開始策劃了一批新穎的交友訪談節目《玫瑰之約》、《真情對對碰》、《我愛丘比特》,這些節目辦得如火如荼,讓兄弟台望塵莫及;之後,談話節目《新青年》、《有話好說》、《涉及1999》又開始了新一輪節目的競爭。2004年開辦的“超級女聲”又掀起了全國電視機構打造“平民明星”的熱潮。
有人說“電視湘軍”成功原因的主要秘訣在於抓住了市場,搞活了經營,其實,說到根本還是因為湖南的電視策劃人確立了新型的思維理念,樹立了策劃的精品意識。因為經營與管理都是以節目為基礎,沒有了優秀的節目,電視台就失去了交易的本錢。這正如湖南一位資深電視策劃人所說:“實現高起點開播,按照市場需求,加強對頻道節目的整體策劃與包裝,做到人無我有,人慢我快,人有我優,人優我新,力求節目新、快、活、美,積極搶占頻道製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