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電視新聞稿的特點(1)(2 / 3)

4、慎用絕對化、片麵性和模糊的詞語

這些詞語在目前的新聞報道特別是政績報道中還經常出現。如動不動就用“世界最大”、“全球首創”、“全國第一”、“絕無僅有”、“肯定是”、“一定能”,動不動就是“一項奇跡”、“一項創舉”等等,這些詞語由於太絕對化或太主觀化,如沒有確切的根據,使用時一不小心就會使新聞變成假新聞。

而有些詞彙含義模糊,容易產生誤解。如“近年來”,近多少才算近年來呢?二三年還是七八年?還有官方文件上常用的“原則上同意”,其潛台詞是什麼?真正的含義又是什麼呢?類似的還有“最近”、“近日”、“基本上”、“連日來”、“成績喜人”、“成效顯著”、“一定的成效”等等。

5、要有政治敏感性,提法要準確,注意遵守法律法規

我國的新聞媒介是黨的喉舌,在人民群眾中有較高威信,媒介的一些提法往往被視為官方言論或官方態度。在實際工作中,記者編輯雖然常被提醒注意人名、職銜、地名等一定要準確,不要犯低級錯誤,但往往是不斷提醒,不斷犯錯誤。如在日常工作中,人們一般會把官銜中的副字刪除,如把“國務院某副總理”直接稱為“某總理”,把“某副省長”直接稱為“某省長”,但在寫稿時就絕不能這樣寫。還有就是筆誤,如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錯寫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不知情的觀眾誤以為中央高層又有新變化了。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機構官銜帶有政治性,其排名先後有嚴格的規定,在不同場合又有不同要求,報道時一定要小心核實。

新聞工作涉及社會各個領域,方方麵麵。寫稿時一定要政治掛帥,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否則,鬧笑話是小事,還容易誤導社會,甚至出現政治上的錯誤。

如在報道一些對外交往、港澳台地區的新聞以及碰到“一國兩製”等問題時,要特別注意提法的正確。如:

本屆展覽吸引了來自中國、日本、新加坡、美國、台灣等20多個國家,超過兩萬名的客商參觀。

這裏把中國和台灣錯誤地分成了兩個國家,這種錯誤就不是簡單的用詞不準確,而是嚴重的政治錯誤。應改為:

本屆展覽吸引了來自中國內地、日本、新加坡、美國、台灣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兩萬名的客商參觀。

對港澳台地區的領導人和職能部門,一定要注意按照國家規定的宣傳口徑稱謂。如台灣“總統”應稱為台灣“領導人”,其他官員則要稱為“台灣政界人士”、“知名人士”等。台灣“行政院”、“立法院”等職能部門由於不像報紙那樣可以用雙引號表示所謂的、未經中央承認的意思,在電視新聞中一般用“台灣當局”、“台灣有關方麵”。在合資企業中不得稱“中台合資”,而應稱為“粵台合資”或“閩台合資”。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新聞稿寫作時要嚴格遵守我國的民族宗教政策。前一段時間曾出現一些新聞報道以不恰當的方式引用宗教典籍的故事,傷害了信教群眾的感情。有的文章更以侮辱性的錯誤說法解釋信教群眾的生活習俗,所產生的結果是極其嚴重的。另外,對宗教和迷信要分清,正常的宗教信仰是受國家保護的,而迷信活動和邪教活動則是要取締的,二者之間不可有絲毫的含糊。

在新聞公布統計數字要以政府部門統計數據為準,特別是公布的數字可能會產生重大影響時,不能使用來曆不明的或互聯網上的數字,更不能隨意亂猜亂寫。如有新聞報道珠江口走私柴油嚴重,曾用了這樣一個統計數字:“據統計:經珠江口走私的柴油每年達300億噸。”第二天即有觀眾來信指出:這條新聞把我國柴油走私嚴重狀況誇大了。因為300億噸已相當於中國原油年產量的三分之一。後來一查,原來是當班編輯根據記者提供的不準確數據錯誤推算出來的。

新聞報道還要注意正確使用計量單位。早在1984年,國務院就發布了《關於在我國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並明確規定我國的計量單位一律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如不要再使用“市斤”、“斤”、“兩”等,更不要使用國外的計量單位如“英尺”、“英裏”、“盎司”、“品脫”等等,而應該統一使用經國家批準使用的“千克”、“千米”、“升”等。以免產生計量混亂。現實中如碰到此類情況要換算後再報道。

二、簡潔

古人言:文以簡潔為能,不以繁褥為巧。新聞語言尤其要求簡潔明快,提倡“文約而事豐”,反對拖泥帶水。新聞的長短與社會生活節奏的快慢密不可分。現在社會生活節奏非常快,處於信息爆炸階段,自然要求新聞工作者用最精煉的語言傳遞最多、最重要的信息。其二,現代傳媒的一個焦點就是新聞的時效性,誰的新聞快、新,誰的收視率就高。2002年美國總統大選投票後,多家傳媒為了搶時效而發布了未經證實的消息,這是搶時效失敗的例子。美國傳媒的這種不顧準確性的做法當然不值得我們學習,但從中可見新聞時效性的重要。強調時效性,新聞就必須簡潔明了。其三,電視傳播是線性傳播,稍縱即逝,空話、套話難以留下印象,簡潔的語言反而有更好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