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新聞稿與其他電視元素的關係(1)(2 / 2)

聲音和畫麵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其分工和側重有所不同。畫麵是直觀可視,以形象說話,以形象感染人,通過畫麵,觀眾可以體會到“親臨其境”的感受。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眼見為實”。而語言則不受拍攝時空的限製,是抽象的,可以準確表達新聞要素,表達人物內心感受想法,引導人們的思路,更深刻地表達主題。因此,隻有兩者充分結合共同完成傳播的任務,才是電視新聞追求的境界。在實際工作中,如碰到內容重大但又缺乏畫麵的題材(如會議新聞),可拍攝相關畫麵的辦法配合文字說明;而在一些畫麵取勝的新聞中(如花展),文字就應少說為妙。但從總體應用看,是以文字即聲音為主,圖像作為配合,這是因為畫麵在新聞節目中存在較大的局限性。

2、電視新聞節目中畫麵的局限性

畫麵的局限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1)畫麵隻能表現拍攝的進行時態。電視新聞節目中畫麵不能表現過去,更不能表現未來,隻能表現拍攝鏡頭當前的有限場景。很多突發性的新聞,記者往往在事件發生後才能趕到現場拍攝(如車禍、礦難等),因此畫麵就不能反映事件的全過程,它的反映就不完整。

(2)畫麵缺乏完整的情節。電視拍攝的畫麵往往是不夠充分的,有時甚至是零碎的,不能看清事件的來龍去脈。一般來說,紀實類電視節目大多采用單機拍攝,即使是多機拍攝,也會有中斷的時候,如換電池、磁帶等。從觀看的需要,在紀實類節目中經常使用的紀實手法:長鏡頭,在新聞節目使用得較少。原因一是長鏡頭很容易使觀眾疲勞;二是長鏡頭不能反映拍攝對象的各個方麵;三是不適應電視快節奏的需要;四是不符合新聞節目簡潔、快速的需要。在變換拍攝位置時,攝像機的鏡頭就可能錯過了一些情節。

(3)畫麵不容易交代新聞五要素。新聞五要素是報道新聞的基本要求,而畫麵在這方麵就顯得乏力。

時間:能夠準確判斷時間的東西,像太陽、時鍾一類在拍攝現場不一定找得到,而且它們表現的時間,如黃昏和黎明,就很難通過鏡頭區別。

地點:除了有文字標記的地點,或者是有標誌性的建築或景物,畫麵是不能明確表示地點的。

人物:除了常見的新聞人物,觀眾很難通過畫麵判斷人物的身份。比如在一些重要的會議上,與會者麵前的小牌子寫著就座者的姓名,除了方便就座外,也有電視介紹的需要。

事件:畫麵往往隻表現事件的一般性,很難表現事件的特殊性。如拍攝上課的鏡頭,上課的老師是什麼人,學生是哪個學校的,上什麼課,都很難給觀眾明確的交代。

原因:原因是畫麵最難以交代的新聞要素。可能一個很簡單的原因,單純從畫麵來說,很難交代。

(4)畫麵難以表現內在的、深層次的事物。電視畫麵反映的是物體的表象和具象,而電視新聞節目除了反映事實以外,更需要表現思想、精神的內容。可以說,越是複雜深奧的事物,越是抽象的問題,畫麵的表現力就越低。當我們看到電視新聞裏出現一隻小羊的時候,如果沒有聲音,我們怎麼知道這隻小羊的名字叫多利?如何知道它是人工克隆出來的?更不可能知道這隻小羊所帶來的基因工程是多麼偉大的工程。

(5)畫麵的表意有模糊性,容易產生歧義。畫麵表現思想是間接的,是要經過觀眾的觀察和理解才能接受的。由於立場的不同、著眼點不同,觀眾看畫麵得到的印象也不同。“各花入各眼”指的就是麵對同類的事物,各有選擇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