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挪死,人挪活”。盡管進城打工的路十分坎坷,求職也十分不易,但跳槽換工作是不可避免的,不是老板炒你,就是你炒老板。
當打工仔馬克把行李從深圳一個小印染廠搬出來時,他完成了高中畢業後4年間的第17次跳槽。這個不滿23歲的年輕人對極力挽留自己的老板說,印染廠長時間的高溫和潮濕使他難以忍受,他決定換一個工作環境。老板對此非常惱火,但也很困惑。
在年終歲末的企業家協會年會上,老板們大道苦水,希望協會能夠出麵做些工作。正好也有著名企業管理谘詢公司的專家參會,老板們紛紛求教於管理谘詢專家。
專家:“現在,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打工者占60%。‘80後’農民工已經成為珠三角農民工的主體,他們的工作觀與老一代完全不同。”
老板:“我的製衣廠每年都要招很多這樣的‘生手’,這些‘生手’幾乎清一色都是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工人,叫做‘八字頭’農民工。”
專家:“還有更讓你們吃驚的數字。國家調查結果表明,‘八字頭’農民工以‘出來掙錢’為主要目的的隻占18.2%。而選擇‘剛畢業,出來鍛煉自己’、‘想到外麵玩玩’、‘學一門技術’和‘在家鄉沒意思’的人共占到71.4%。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他年齡段的農民工大部分是以‘出來掙錢’為主要目的的。”
老板:“是呀。現在20~30歲之間的年輕人不像以前的民工能夠吃苦耐勞。”
專家:“在‘七字頭’和‘六字頭’農民工看來,工作沒有‘喜歡不喜歡’,隻有‘掙多掙少’的問題。而‘八字頭’農民工已經開始尋找更好的個人發展機會。很快,更多的20世紀90年代以後出生的所謂‘九字頭’農民工將陸續進入,農民工群體將變得更加複雜。”
老板:“高教授,有什麼解決辦法?”
專家:“我拿兩個頻繁跳槽的打工者經曆來分析,為了方便和真實,我直接用報刊上的真實案例進行剖析。
來重慶打工的麗香,30多歲,在一年內已連續更換了5次工作。
麗香於去年2月經熟人推薦,進入度假中心做銷售代表,底薪600元。盡管她利用打工間歇自學了營銷專業,可不知道銷售代表的工作如何著手進行,最終老板以‘你不適合做這份工作’為由而‘炒’了她。
去年4月下旬,麗香找到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生產醫療器材的公司做文員,工資1 000元,主要就是打字。但因打字速度每分鍾隻有70個字,又被‘炒’了。
兩次挫敗後,麗香暗自發誓一定要好好做第三份工作。去年6月,徐麗又進入外貿畜產公司做外銷員,底薪800元。盡管這次很努力,可能與其他外銷員關係處理不當,還是被‘炒’了。
‘一年之內跳槽5次,感覺很累、很疲憊,但經曆增加,覺得自己是在不斷進步。現在我隻想找一個適合自己、比較穩定的工作。’屢屢遭受挫折的徐麗沒有失去信心,她說,‘憑借努力,我一定能夠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專家:“你們怎麼看麗香?”
老板:“這樣的農民工表現異常堅強,我就是要找這樣的人。”
專家:“她其實隻是想找到一份最適合自己的活兒幹。她基本代表20世紀70年代的打工者狀態。我們再看看另一位。
‘80後’打工者馬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模具廠當雜工。但3天後他就厭倦了這種打雜的活兒,於是隨即去了一家製衣廠。在那裏,他負責給襯衣釘上紐扣。但試用期剛到,他就揣著3個月掙的錢辭工了,理由竟然是跟他在同一條生產線上的幾乎全部是女人。
馬克最長的一份工作持續了半年,是在一個注塑廠給模具師傅當學徒,但半年後師傅的一句責罵導致了他的離開。隨後,馬克就在這樣的找工辭工循環中度過了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