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成長和成功,一樣都不能少(4)(1 / 2)

父母錯誤做法:給孩子灌輸成功艱難的思想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想要孩子獲得成功,出人頭地。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有意無意地給孩子灌輸一些成功非常艱難的信息。例如,從小他們給孩子灌輸“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梁、錐刺股”等思想。

不可否認,父母的本意是好的,他們隻是想要提示孩子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一定要忍受得住痛苦。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長時間地給孩子灌輸這種思想,無形中會給孩子形成一種壓力,讓孩子覺得成功是一件很渺茫、很艱難的事情。結果呢,孩子還沒有開始做,就已經決定放棄了。如此一來,成功離孩子也越來越遠了。

心理專家建議:鼓勵孩子敢想敢做

林肯曾經說過:“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隻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可能。

其實,有許多不可能,隻存在於人的想象之中。”人世間的很多事情,隻要想做,就一定能夠做到,該克服的困難,也一定能夠克服,渴望達到的成功,也一定能夠達到。因此,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鼓勵和支持,讓孩子敢想敢做。隻有敢想敢做了,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1.設定做事情的目標

要想讓孩子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幫助孩子確定成功的目標,一旦目標確立了,孩子的日常生活才會圍繞這個目標運行。鼓勵孩子千萬不要隨意改變已經設定好的目標,否則生活就會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2.鼓勵孩子做事情一定要堅持

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布封曾經說過:“天才就是長期的堅持不懈。”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也曾說:“做學問,做研究工作,必須持之以恒。”的確,不管做什麼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管孩子遇到多大的困難,一定要鼓勵孩子堅持下去。

3.要培養孩子的耐心

慢工出細活,急於求成反而不利於成功。因此,如果想要孩子成功,就一定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耐心。孩子隻有擁有耐心,才能實現成功路上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小階段,直至最後達到成功的頂峰。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孩子的成就動機是促使他們成功的原動力。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培養、嗬護孩子純真的成就動機。

著名心理學家麥克裏蘭曾經就這一成就動機問題做過深入的研究,他發現,具有強烈成就動機的人追求的是個人成就,他們極想把事情做的比以前更好、更有效;他們能夠為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身承擔責任;他們喜歡設置有中等挑戰性的目標。

當一項任務的成功的可能性為50%時,他們的成績最好。

心理學家阿特金森在一項經典實驗中證實了這一點。他在實驗中把80名大學生分為四組,每組20人,給他們一項同樣的任務,對第一組學生說,隻有成績最好者(1/20)能得到獎勵;對第二組學生說,成績前5(1/4)名將會得到獎勵;對第三組學生說,成就前10(1/2)名可以得到獎勵;對第四組學生說,成績前15(3/4)名都能得到獎勵。

成功可能性適中的兩組成績最好,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時成績下降。第一組大學生都認為,即便自己盡最大努力也極少有可能成為第一名;而第四組大學生一般認為肯定在前15名之列,於是這兩組學生都認為無需努力了。研究表明,最佳的成功概率是50%左右,因為大多數學生認為,如果盡自己努力,很有希望獲得成功;如果不努力的話,也有可能會失敗。

所謂成就動機,是指個體追求自認為重要的有價值的工作,並使之達到完美狀態的動機,即一種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動成功為目標的動機。如:具有這種動機因素的孩子,就能刻苦努力,戰勝學習中的種種困難和障礙,取得優良成績。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想要孩子自覺地去為自己的目標奮鬥,就需要培養、嗬護孩子的成就動機。

讓孩子自己依靠自己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成就動機高的孩子在生活中往往具有獨立的見解,能夠抵製不可靠的意見,做事情很容易取得成功。另外,在做事情的過程中,他們總是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一切障礙,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點。而成就動機低的孩子,他們自信心不足,認為自己的能力欠缺;而在設置目標的時候,他們又往往設置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可因為不付出努力,導致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其實,孩子的成就動機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出來的,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自己依靠自己,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的父母的做法就不及外國父母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