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些父母通過媒體或一些小報消息得知,在未來幾年裏,學某一專業將會有利於大學畢業後找工作,或者是未來社會需要某種類型的人才。那麼,他們就會千方百計地讓孩子報考相關的專業,或者強迫孩子去學習某一學科。這樣一來,不但抹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還使孩子想學的學科不能學,不想學的學科卻又被逼迫去學,結果哪一科都沒有學好。最終造成了“兩極分化”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嚴重,也就出現了文科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一團糟、理科生的人文知識幾乎為零的情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偏科”。
心理專家建議:讓孩子的各門學科均衡發展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孩子,文科成績呱呱叫,然而一遇到理科試題,卻是一頭霧水,不知道怎麼下手;長期以來,他們的思維能力不僅得不到發展,甚至還有下降的趨勢;而理科生呢,遇到需要用文字來表達的試題,總是一籌莫展。“偏科”不僅會給他們的學業帶去影響,還會阻礙他們未來的發展。因此,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消除偏科現象,讓孩子的各門學科均衡發展。
1.鼓勵孩子繼續發揮他的強項
很多父母在勸說孩子的過程中,可能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是強項的優勢導致了其他學科的薄弱,為此孩子就有可能故意忽視對優勢科目的學習。其實,父母應該為孩子的智慧潛能提供充分的發揮空間,讓強項科目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和發展。
2.提醒孩子學習不能僅從興趣出發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有偏科現象的苗頭,父母應該向孩子明確:學習不能僅憑興趣出發。也許最初的學習中興趣是最佳的誘因,但當學生步入中學階段,他應該有較為全麵的學科意識了。畢竟,思維是全麵發展、互相促進的。?
3.進行有效的心理暗示。
父母反複強調孩子“偏科”,孩子自己也會不斷強化這個概念,認定“我這個學科是學不好的”。這就是消極的心理暗示了。有時候,父母可以佯做不知,找出他在偏廢的學科上的可取之處,哪怕是一點、兩點,進行鼓勵,讓孩子覺得,“我在這門學科上也有過人之處”。
4.讓孩子把學習強項的思維特點“遷移”到弱項來
孩子之所以某一學科好,肯定有其獨特的思維特點。例如,一個數學好的孩子其學習思路肯定特別清晰,邏輯判斷能力也很強。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建議孩子把學習強項的思維特點“遷移”到弱項來,例如思路清晰,判斷能力強同樣也是寫作文所需要的。
為什麼一些小時候學習成績不起眼的學生卻能夠在日後成才,這時因為天下英才未必都是狀元。因此,父母要正確看待孩子沒有拿第一。
杭州市天長小學周武老師在多年的教育中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一些小時候所謂的尖子生在日後工作學習中卻漸漸淡出“優勝者”的行列,而許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學生在後來的學習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現出色。周武將這一現象稱為“第十名現象”。
為此,周老師特地進行了十多年的跟蹤調查,在調查中,周武注意到:在小學期間的一些尖子生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出現了學科成績名次後移的現象,在小學時主科成績在班級前五名而進入中學後位次後移的占43%;相反,小學時排在7-15名的學生在進入初中、高中後卻有相當一部分位次前移,這個比例竟占81.2%。
周老師發現,孩子小時候很多父母都非常看重孩子的成績排名,督促、強迫孩子擠進“前三名”或“前五名”,搞得他們壓力很大。這使他們在培養興趣愛好、拓寬知識麵、發展個性等方麵受到了很大的約製,反而束縛了他們智力的發展。又因為他們都是聽話的“好孩子”,一些好的個性也會被束縛。再者,因為老師對他們的關照,使得他們缺少學習上的獨立性。
而第十名左右的學生雖然成績不是優秀的,但是他們大都比較活潑,靈活性強,學得較為輕鬆,興趣廣泛,老師不大注意這些學生,因此其學習的獨立能力較強,有很大的潛力。另外,這些學生沒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在健康的心態中學習。這是他們有“後勁”,進步和成才概率較高的主要原因。
不是第一照樣也能成功
在2005年7月,香港大學在確定對內地學生錄取的名額中,淘汰了11名省市的高考“狀元”。原因何在,是因為校方主要考慮學生的英語能力、個人潛質、是否適應香港生活,不會錄取對課外活動缺乏興趣的“書呆子”。在內地高校都爭相錄取各地高考狀元的時候,香港大學的這個舉動引起了人們的反思。其實,他們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第十名現象”,同時也告訴我們,成績不是第一照樣能夠獲得成功。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劉儒德教授曾經在《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西莉亞要申請攻讀研究生,他的成績不錯但談不上出眾,測驗分數尚好但不算鶴立雞群,推薦信亦屬令人滿意但也不是相當具有分量的那種。她的申請材料從各個方麵來看都還可以,但也都不是特別拔尖,最後導師錄取了西莉亞,因為任何專業招生都會招來這類不錯但也稱不上出眾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