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3 / 3)

沙俄侵略者在談判中耍盡了手腕,但楊儒以國家利益為重,為國家和民族寸步不讓。俄提出最後約稿後,對楊儒利誘收買,承諾如果楊儒答應畫押,俄國可在“青泥窪或彼得堡為公置田若幹、廬若幹。公擇一而處之,足以徜徉,終其天年”,楊儒不為所動。

利誘不成又威逼恫嚇,維特說:“中國時下隻有兩條路可走,或趕速畫押,得俄國之幫助;或與俄決裂,聽俄國之自便。”楊儒毫不示弱:“寧肯與俄決裂,被清廷治罪,也不出賣祖國權益。”當時,清政府主持外交的是奕劻和李鴻章,他們在沙俄的威逼利誘下早已屈服。這時,他們見最後約稿已把刺目的字句刪去,五天內三次電示楊儒:“勢處萬難,不能不允。”令他“即酌量畫押,勿誤”!逃亡西安的清政府沒有主見,軍機處在慈禧的授意下,於3月23日電告楊儒“惟有請全權定計,朝廷實不能遙斷也”。把所有責任推給了楊儒。

至此,楊儒受到內外壓力,處於進退維穀的境地。朝廷把簽字的權力交給他,該簽而不簽將負很大的罪責;但是如此喪權辱國的條款,又怎麼能答應呢?此時,他收到國內督撫和各地紳商的電報,紛紛要他拒簽條約。

沙俄逼迫簽約的消息傳到國內,輿論嘩然。上海紳商近千人兩次在味蓴園(張園)集會抗議,數十人慷慨演說。3月17日,聯合致電楊儒:“俄約激動全局,大禍立起,士民公憤,乞力挽。”並通電各省:“東三省者中國人之東三省,非俄人之東三省。俄欲奪之,我必複之!”還致電朝廷,希望朝廷能“力拒俄約,以保危局”。

香港、澳門、新加坡、檀香山的愛國華人也紛紛致電清政府,要求拒簽俄約。一些愛國官員和駐外使節,也勸楊儒“統籌全局,格外慎重”,不要輕率簽約。

讀著一封封義正詞嚴的電文,楊儒感到自己並不孤立。他在給朝廷的電報中表示,除非奉朝頒發確旨,否則決不簽約。

連續兩個多月的艱苦談判,使年已古稀的老人身心交瘁。3月22日,他回使館時不幸因雪滑跌傷了左臂和右腿。

沙俄得知清廷已讓楊儒“全權定計”,能否簽約在於楊儒一人,便於3月24日約見楊儒。楊儒步履艱難,在別人的攙扶下帶病前往。

維特說:“貴國軍機處既有全權定計酌量畫押之令,貴大臣為何不肯畫押?”

楊儒答道:“非明奉朝旨,何能自行畫押?且畫押後政府必不承認,必不批準。”

維特馬上說:“如貴大臣能畫押,他日政府不能批準,再行作廢!”

楊儒周旋道:“私自畫押,該罹何罪?我惜隻有一顆頭顱耳!”

維特擺出“國際警察”的姿態說:中國政府如欲加罪於與俄訂約之人,俄必出場保護。

楊儒聽到這話,感覺受到莫大恥辱,他怒不可遏,厲聲痛斥道:“貴大臣何出此言?我係中國官員,欲求俄國保護,太無顏麵!如此行為,我在中國無立足之地矣。此言甚為貴大臣所不取也!”楊儒的義正詞嚴,顯示出一位愛國者的高風亮節。

3月25日,簽約限期隻剩最後兩天了。楊儒再次強忍傷痛到沙俄外交部,要求暫緩時日繼續談判。拉姆斯多夫威脅說:“不願畫押,隻有從此不提此事了!”並限次日早晨9點20分之前作答。

楊儒憂心如焚地轉回公使館。這時,正遇寒風夾著雨雪漫天飛舞,他再次滑跌而不省人事,從此一病不起。

3月26日是限期的最後一天。午時,剛剛蘇醒的楊儒忽然接到朝廷的諭旨:“不遽行畫押!”原來,沙俄強迫訂約引起了列強的密切注視,英、日、美、德等國都不願沙俄獨吞奉天,紛紛警告清政府不得訂約。清政府意識到,如果不簽字,隻激怒了沙俄;但如果簽字畫押則會造成“群起效尤分據,其禍尤速”。加之國內愛國官員和各界人民的強烈反對和催促下,清政府才電令楊儒不要簽字。楊儒當即讓譯員將電文送往俄國外交部,拉姆斯多夫見此,知大勢已去,又拿出無賴的腔調恐嚇道:“現在無話可說,中國自看以後情形!”4月6日,沙俄政府發表宣言,聲明這次談判暫作罷論。至此,中俄交收東三省的談判宣告破裂。

在三個月的談判中,楊儒據理力爭,拒絕在賣國條約上簽字。在中國近代外交史上,這次談判是中國外交官第一次沒有在屈辱條約上簽字的談判。這次外交的勝利,為東北三省留下一線生機,維護了祖國的統一。楊儒不避艱難,力顧大局,是一位有民族氣節的愛國外交家。

楊儒沒有華麗鋪陳的辭藻,沒有沾沾自喜的誇耀,沒有英雄壯烈的誓言,隻有滿懷著赤誠的愛國之心,他用自己的生命向帝國主義列強展示了一個外交家悲壯的尊嚴。

三國幹涉還遼

三國幹涉還遼事件,發生於甲午戰爭之後。當時,戰敗的清政府與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簽署《馬關條約》,將中國的遼東半島給予日本。六天後,俄國、德國和法國以提供“友善勸告”為借口,迫使日本把遼東又還給了中國。

4月23日,俄、德、法三國聯合政府向日本政府發出勸告,要求日本歸還遼東給予中國,並限定在15日之內答複;三國甚至準備派出海軍艦隊前往東北。

日本為了保住條約所得,4月30日,日本提出隻占領旅順與大連兩海港,加上一些賠款。但三國態度強硬,毫不退讓。日本希望英國給其支持,但英國也建議日本接受三國的“勸諭”。

在此等壓力下,加之簽署條約的日方代表伊藤博文是主和派,日本隻能在5月5日宣布放棄對遼東半島的永久占領。

10月19日,日本與“三國”達成協議:日本歸還遼東予中國,但清廷要付出3000萬兩白銀作為賠償。11月16日,清廷贖回了遼東。

“三國”的外交勝利,激起了世界幾大強國對中國實行進一步侵略的野心。1896年,俄國以迫日還遼有功,強迫清政府與其簽署《中俄密約》,後來密約泄露,列強爭相迫使清朝劃出勢力範圍、租界與租借地。

1898年,俄國租下旅順和大連兩港口,德國則強占了膠州灣。“三國”在整個事件中各懷鬼胎,反映了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緊張的歐洲國際關係。

“三國”幹預還遼,僅僅是帝國主義列強侵占中國而引起的紛爭。清政府雖簽署和約,卻在上述事件中毫無發言權,而是隻能幹看著讓《馬關條約》的無理條款剝削中國。此事件激起中國知識分子對國情的反思,開啟了百日維新的先聲。

《瀛環誌略》

《瀛環誌略》是近代中國人係統介紹世界史地知識的一部名著,作者徐繼佘,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初刻於福建撫署。1848年秋,《瀛環誌略》刊行。

此書被視為是《海國圖誌》的姊妹篇,是亞洲第一部係統介紹世界地理的著述,也是近代中國具有先進思想的人們向西方學習的啟蒙讀物。該書以戰國思想家鄒衍所論中國之外有大九州,有大瀛海環繞,故名《瀛環誌略》。

書中全麵扼要地介紹了世界各國的地理沿革、政情曆史、民俗風情、經濟狀況等。書中開篇為總說,後為分敘,總分圖44幅。《瀛環誌略》共十卷,一卷誌阿非利加(非洲),二卷誌亞墨利加(美洲),三卷誌亞細亞(亞洲),四卷誌歐羅巴(歐洲),共介紹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書中將各洲各國的疆域、種族人口、曆史沿革、建置、物產、生活風俗、宗教、盛衰等方麵做比較,各類介紹翔實明細,邊敘邊議,圖文並茂,可讀性和實用性都很強。

反帝愛國的五卅運動

鄧中夏(1894—1933年),原名鄧康,字仲懈,中國湖南宜章人,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早年就讀於私塾,後入衡陽中學和湖南高等師範學堂學習。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因受李大釗影響而傾向於共產主義。1919年,鄧中夏參與發起五四運動,是火燒趙家樓事件的主要參與者之一。1920年,鄧中夏協助李大釗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1922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中夏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進入中共主要領導行列。1923年隨勞動組合書記部前往上海,同蔡和森等創建上海大學並任校務長,創辦《中國青年》雜誌。1928年,鄧中夏赴蘇聯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1930年回國後任紅二軍團政治委員。1933年5月15日在上海被捕,9月21日被國民政府槍決於南京雨花台。

1925年5月30日,不堪帝國主義壓迫和掠奪的中國人民,在上海的南京路上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運動。這就是著名的五卅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帝國主義各國重新劃分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殘酷地榨取殖民地附屬國人民的血汗。帝國主義在中國開辦的工廠,對中國工人進行敲骨吸髓的剝削。

但是,當時的中國工人階級已經有了自己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了擺脫奴隸的命運,改善生活條件,各地的罷工運動風起雲湧。其中,規模和影響最大的是日本資本集中的上海和青島兩地日本紗廠工人的罷工。

1925年初,上海日本內外棉八廠企圖以童工代替一部分男工,紗廠工人發動了聲勢浩大的二月罷工。黨中央派鄧中夏等同誌組織了專門指揮這次罷工的委員會,罷工堅持了近一個月。工人聚居區滬西的潭子灣荒草地上,差不多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工人集會。

在群眾力量麵前,日本資本家被迫答應工人的部分條件。複工那天,日本資本家一反過去高傲的常態,來到車間向工人鞠躬,工人才答應上工,大滅了帝國主義的威風。

但是,帝國主義勢力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他們的笑臉後麵隱藏著殺機。工人按約複工後,日本資本家就違約開除工會代表40餘人,並以種種借口克扣工人的工資。五月上旬,內外棉第十二廠工人再次罷工。

5月15日,日本資本家借口存紗不敷,將內外棉第七廠(布廠)關閉,同時停發工人工資。這天下午,共產黨員顧正紅和一些工人要進廠做工,被日本資本家無理拒絕。工人衝開廠門,日本資本家對著領頭的顧正紅連續開槍。血,從顧正紅頭上流下來,他一手緊抱樹幹,一手費力地向人群揮揚,示意工人堅持鬥爭。

顧正紅烈士的鮮血激起了中國人民的義憤。上海各大學學生紛紛走上街頭,演講、募捐,救濟死傷工人。5月28日晚,中共中央召開會議,提出把工人階級的經濟鬥爭轉變為政治鬥爭,決定在5月30日舉行反帝大示威。

5月30日早晨,上海幾千工人、學生擁上街頭,高呼:“收回租界!”“打倒帝國主義!”以英帝國主義為首的租界當局命令巡捕大肆逮捕,僅老閘捕房一處就拘捕學生100多人。

下午,憤怒的群眾一萬多人聚集到老閘捕房前,要求釋放被捕學生。早有預謀的英國巡捕頭子下令向手無寸鐵的人群開槍,當場打死十多人,打傷幾十人,中國人民的鮮血染紅了南京路。

當天晚上,中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號召舉行罷工、罷課、罷市,抗議帝國主義的野蠻屠殺。第二天,上海總工會宣告成立。

從6日1日起,上海20多萬工人罷工,5萬多學生罷課,絕大多數商人罷市。參加“三罷”的階層十分廣泛,連“公共租界”的中國巡捕、外國人的仆役,以及清潔工人,都投入到了運動中。上海人民怒吼了!

反帝怒火很快從上海燃遍全國。北京、天津、濟南、南京、杭州、鄭州、漢口、重慶等城市,以及山西、陝西、內蒙古、雲南等地的偏僻鄉鎮,都爆發了“三罷”。其中,廣州、香港25萬工人的大罷工持續了16個月,是世界工人運動史上曆時最長的大罷工之一。河南、廣東、湖南等省的農民也參加了鬥爭,海外僑胞、留學生也聲援祖國人民的正義鬥爭。

五卅運動掀起了全國的革命高潮,全國人民勇敢鬥爭,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顯示了中國人民反帝的巨大力量。

沙基慘案

1925年6月19日,香港工人在中國共產黨人鄧中夏、蘇兆征、陳延年等人的領導下,開始了支援上海人民反帝鬥爭大罷工,十餘萬工人憤然離開香港回到廣州。

6月21日,為聲援上海工人的罷工,香港沙麵工人也實行了罷工,工人們離職返回廣州。6月23日,工人們舉行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當日下午1時,廣州各界20多萬人在東校場舉行市民大會,一致通過援助“滬案條件16條”,會後又進行了遊行。工人、商人、學生、黃埔學生等順序從東校場出發,經惠愛東路、永漢中路,出長堤西壕口,經過沙麵租界河對岸的沙基。

下午3時,當遊行隊伍來到沙麵英、法租界對岸的沙基西橋口時,早已在此處布置好的英、法海軍陸戰隊,從沙麵突然向示威群眾開機槍掃射,遊行隊伍立即四散躲避,當場死亡59人,重傷百餘人。同時,駐紮在白鵝潭的外國兵艦也向北岸開炮示威。這就是在當時影響很大的沙基慘案。

過洞庭

鄧中夏

莽莽洞庭湖,五日兩飛渡。雪浪拍長空,陰森疑鬼怒。問今為何世?豺虎滿道路。禽獮殲除之,我行適我素。莽莽洞庭湖,五日兩飛渡。秋水含落暉,彩霞如赤炷。問將為何世?共產均貧富。慘淡經營之,我行適我素。

抗日救國的中國青年運動

“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1935年北平(今北京)學生的這句話,說明了當時民族危機的深重。那一年,日本帝國主義對華北發動了新的侵略,向國民黨政府提出華北統治權的無理要求。蔣介石堅持賣國、內戰、獨裁的反動政策,對敵人步步退讓。

同年6月,蔣介石頒布了所謂的《敦睦友邦令》,認日寇為友邦,並派親日分子何應欽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出賣了華北。

同年12月,國民黨政府順從日本的要求,同意河北、察哈爾兩省“特殊化”,準備在北平成立傀儡性的政權“冀察政務委員會”。這個賣國陰謀使北平的學生怒不可遏。

正當中華民族處在最危急的時候,中國共產黨發表了“八一宣言”,提出了停止內戰、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抗日的正確主張。共產黨的抗日救國的號召和紅軍長征勝利的消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誌,特別是使麵臨著淪為亡國奴的華北人民從黑暗中見到了光明。北平的青年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勇敢地起來戰鬥了。

12月9日,北平學生6000餘人衝破國民黨反動軍警的層層封鎖線,彙集到國民黨政府在北平的最高機關門前,提出了抗日愛國要求。

在這些要求被無理拒絕之後,學生群眾憤怒地奔向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學生們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反對華北自治”等口號,走到王府井大街時,國民黨政府出動大批軍警,用木棍、大刀和水龍向學生們襲擊。學生們熱血沸騰,赤手空拳,同反動軍警展開了英勇的搏鬥。

雖然有100多人受傷,30多人被捕,但學生們毫不畏懼,鬥誌昂揚,堅持戰鬥了一整天。第二天,全市學生總罷課,並醞釀著進行更大規模的鬥爭。

12月16日,是“冀察政務委員會”預定成立的日子。北平學生和市民3萬餘人,再次舉行大示威,並在天橋召開了市民大會。大會通過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不承認“冀察政務委員會”、反對華北任何傀儡組織、收複東北失地等項決議案。

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又遭到鎮壓,激起了全國各階層群眾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憤怒。上海、天津、南京、杭州、武漢、廣州、西安、長沙以及偏遠地區的學生,紛紛舉行示威遊行、罷課,形成了全國抗日愛國運動的新高潮。

在“一二·九”和“一二·一六”示威遊行後,共產黨號召青年學生到工農群眾中去,擴大抗日救亡宣傳。平、津學生立即組織了“南下擴大宣傳團”,分途沿鐵路線步行南下,到河北農村中去進行宣傳活動。

接著,上海等城市學生也組織了救國宣傳團,進入農村。青年學生宣傳了抗日的道理,也從中受到了教育和鍛煉。與此同時,共產黨還在先進青年中建立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隊),成為抗戰爆發前後共產黨在青年運動中的骨幹力量。

“一二·九”運動是抗戰動員的運動,全民抗戰的發動。它是偉大抗日戰爭的準備。它不僅指出了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正確方向,而且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青年運動走向成熟的標誌。

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中國青年學生為了抗擊侵略者,起到了民族解放的先鋒作用。他們不畏強暴,勇敢鬥爭,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奮起抗戰的鬥誌和勇氣,直至最後取得勝利。

八一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根據國內外政治形勢的變化,以及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關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政策,以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名義,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史稱“八一宣言”。

這個重要曆史文獻是王明為首的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起草,並在莫斯科發表的,使用了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名義,但和長征途中的中央領導人張聞天、毛澤東等無關。

“八一宣言”的主要內容是:

一、分析了“九一八”事變後的國內政治形勢,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對華北的侵略及企圖滅亡中國的野心,痛斥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

二、指出中華民族正處在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號召全中國人民動員起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三、提出中國共產黨當前的政治主張是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並提出十條方針作為國防政府的施政綱領。宣言指出,在日本帝國主義瘋狂侵略和國民黨政府加緊賣國的情況下,亡國滅族的大禍迫在眉睫,中共再一次向全體同胞呼籲:

無論各黨派之間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政見和利害的不同,無論各界同胞有任何意見上或利益上的差異,無論各軍隊間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敵對行動,都應該團結起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一、抗日救國,收複失地。

二、救災治水,安定民生。

三、沒收日寇在華一切財產,充作對日戰費。四、沒收漢奸賣國賊財產、糧食、土地,交給貧苦同胞和抗日戰士享用。五、廢除苛捐雜稅,整理財政金融,發展工農商業。六、加薪加餉,改良工農軍學各界生活。七、實行民主自由,釋放一切政治犯。八、實行免費教育,安置失業青年。九、實行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保護僑胞在國內外生命、財產、居

住和營業的自由。

十、聯合一切反對帝國主義的民眾(日本國內勞苦民眾,高麗、台灣等民族)作友軍,聯合一切同情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民族和國家,與一切對中國民眾反日解放戰爭守善意中立的民族和國家建立友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