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命中永恒的記憶(1 / 2)

兵團籃球隊

2007年盛夏,粵海農墾知青網組織了一次探訪原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政委周益寬老人的活動,周老用眼光仔細環視了來訪的兵團戰士後,立即追問:“球隊的呢?”周老牽掛球隊的這句問話,迅速通過互聯網、手機信息越過千山萬水,傳向四麵八方,於是,相約廣州,拜訪周老,成了原兵團籃球隊每個隊員的心願。

聞號集結風動歸心似箭親情

“球隊的呢?”這是一份惦記,更如同一聲集結號,召喚著32年前的一支精銳隊伍。9月初,高中鋒宋達熹駕車把身處深圳的隊友帶來了,暑期應邀在全國講學的李長海從山東威海趕回來了,在2008奧組委工作的李之文從北京飛回來了,當年叱宅海南籃壇的黎國清、桂三榮等從海口飛來了,兩名正在廣州住院的病號從醫院偷偷跑出來了,香港同胞、印尼僑胞相繼趕過來了,兵團球隊隊長馮國忠和早在70年代已入選八一籃球隊的蘇晨從美國回來了,巴西國家隊總教練、2008年奧運會巴西組委會兵乓球競賽組主任、兵團乒乓球隊的韋建仁聽說這個聚會也專程趕來了……短短幾天,近40人的隊伍從祖國各地、從亞洲、北美州、南美洲迅速集結廣州,神奇地準時相聚在周老的廳堂。92高齡的老政委緊緊握著隊友們的手,逐個端詳,感慨地說:“你們都來了,能來的都來了,大家天各一方的,能聚在一起不容易,真是不容易啊!”

“戰友球友,知音朋友。歡敘一堂,機遇少有。青史留痕,啟後思友。九旬老叟,歡迎摯友。以水代酒,樂也悠悠。”周老一字一頓地朗讀著他專為此次聚會寫下的歡迎詞;他將親筆簽名的個人詩集《留痕》送到每位球友的手中;席間,老政委夫婦倆與幾十位球員相互祝福,談笑風生,生命中似乎沒有留下時間的印痕,情感依舊,鮮活感人。

小兵重任在肩英雄不辱使命

32年過去了,一位老首長為什麼對這支球隊如此惦記?這得從頭說起——1969年初成立的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是一支擁有96萬建設大軍的不帶槍的部隊。組建兵團籃球隊是作為傳播、推動、活躍基層文化生活的特殊隊伍,進入這支球隊,本身就是一種責任。這支由現役軍人帶領、下鄉知青組成的隊伍,在短短的五年間為生產建設兵團留下許多令人稱道的故事。

初遇強隊顯鋒芒。1970年兵團球隊剛建隊便初露鋒芒,他們以灑脫的球風、靈活多變的攻防技術和出神入化的小配合在海南、湛江地區引起轟動,他們用遇強愈勇、永不言敗的拚勁,書寫著真實傳奇的故事。1971年初,廣州軍區特意安排兵團球隊與廣東省男子籃球隊打一場比賽,對壘的雙方一方是由湯壽琪、張劍平兩位國手帶領,戰績位列全國前五的專業球隊,一方是名不見經傳,滿臉稚氣、穿著解放鞋上陣的兵團戰士。“初生牛犢不怕虎”,兵團球隊靠速度和拚勁,一交手便用靈活快速的搶攻逼得省隊喘不過氣,硬是以1分之差把廣東隊拉了下馬,令其盟下稱臣。賽後,小夥子們穿上了正規的運動隊服和回力球鞋,據說那是軍區後勤部首長特批的。

完美謝幕留永恒。在組隊的幾年間,兵團球隊在陳柏輝、陳仙菊兩位內柔外剛、對籃球技戰術要求近乎苛刻的軍人教練指導下,加深了對打球的理解。1974年廣州軍區舉辦第二屆運動會,隨著恢複農墾建製,球隊可能隨著生產建設兵團的解體而解散,也就是說,這次參賽將是兵團球隊參加部隊比賽的謝幕之戰。球場就是戰場,兵團球隊全體將士團結一心,眾誌成城,所向披靡,男女隊雙雙進入決賽。此時男隊奪冠已毫無懸念,女隊的姑娘們卻太想贏這場比賽了,大家想以雙冠王的美譽完成曆史使命!決賽的對手是接受專業訓練、身材高大的軍區後勤隊,從兵團球隊上調到軍區的黃麗英、李小紅、何少英三人由隊友變成了對手。當時的《戰士報》已經預示這將是一場扣人心弦、不到終場哨響難定勝負的惡戰!戰鬥打響了,兵團女隊以矮打高,以快製慢,特別是被喻為敢死隊的18號右邊鋒黃銀英打得又快又靈,滿場都是她的身影。當時參賽有十三支球隊,隻有建設兵團是一支不穿軍裝的知青隊伍,可在場觀戰的幾千軍人都為這支“土八路”加油呐喊。業餘與專業的較量是殘酷的,兵團女隊最後以3分惜敗。前來觀戰的許世友司令員,賽後隻請兵團球隊黃銀英一人坐到他的身邊,和他一起觀看男隊決賽,他像是用行動在說:你們雖敗猶榮!最終,兵團球隊以男隊冠軍、女隊亞軍的戰績為球隊的曆史畫上圓滿句號。頒獎典禮上,許世友司令員親手把金燦燦的獎章逐一掛在兵團籃球隊隊員的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