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銘心刻骨墾荒歸(1 / 1)

黃濟群西華農場(五師二團)

在三月裏的一次聚會上,樹凱兄對我說:“我們西華農場的知青要出版一本紀念集,不知道你可不可以為它寫篇序言?”我不假思索地隨口而出:“好。”我也是建設兵團的一員,為知青朋友們的集子寫點什麼,當然是應該的而且樂意的。高樹凱辦事踏實,不幾天,他就將《縈回》的初稿送到我所在的單位來。

好一本圖文並茂的紀念集!天曉得五師二團(西華場)的朋友們是怎樣搜集到這些曆史照片和檔案資料的!我蠻佩服他們的熱情、執著和幹練,編成這本集子,沒有它們是斷乎不行的。集子裏的一些詩文,既是真情的流露,也寫得頗有文采詩才。陳韓星的《一張舊船票》、高樹凱的《別開生麵的知青謎會》、謝烈煥的《茅屋記》、楊祈文的《重新托起生命的坐標》、老三的《翻開你的相本》等等,都撩撥著人的心弦……

知青歲月,終生難忘:正值青春年華,卻度著蹉跎歲月;一方麵是戍邊墾荒,一方麵客觀上也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一方麵在生產和生活中大家互相幫助,甚至在政治運動中互相掩護,一方麵有時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兒竟然爭吵、鬥毆,甚至在政治運動中彼此傷害;一方麵以誠相見,一方麵也戴著麵具生活,連在“日記”裏也不例外;一方麵在浪擲青春,一方麵也在默默修養;甚至有初戀的甜蜜,也有情感的傷痕……對那個熱帶海島,我們既恨又愛,那段歲月不堪回首,可簡直人人都有知青情結,漸近老年,偏愛回首……真個是剪不斷,理還亂!

我們這一代又注定是步履維艱的一代。長身體熬大饑荒,讀書撞上“文革”,就業碰到下鄉,戀愛招來“鬥資批修”,結婚生育趕上“晚婚節育”,回城後從零開始甚至從負開始白手起家,人到中年甚至逼近老年又被卷進下崗的“弱勢群體”……但是不少知青朋友還是發揚當年披荊斬棘的拓荒精神,自強不息,發揮自身優勢,緊緊抓住改革開放的機緣,成為各方麵的行家裏手甚至成功人士;即使是生活失意的朋友,大體上也能自重自尊,披示出知青特有的韌性和人格尊嚴來。一個人在生活中總不可能一帆風順,何況我們這一代,但隻要活得正直、倔強、有尊嚴,那就是值得尊重的。

今年“三八”節,我帶領十多位文化人到海南島進行文化考察。我帶他們考察了黎村苗寨,遊覽了天涯海角。在一碧如洗的大東海邊,那些年輕人歡叫著,換上色彩斑斕的泳衣,紛紛投進海浪的懷抱,海麵上就飛舞著一群快樂的花蝴蝶。這些跟當年的我們同齡的下一代,對海南島的感受當然與我們迥然不同了,在他們眼裏,海南是同熱帶陽光下的浪漫海灘,同少數民族原生態的奇異歌舞,同三亞國際選美聯係在一起的,他們已經沒有像我輩一樣的情感重負了,但是這種情感重負,卻又是一種人生磨礪和精神財富……關注著海麵上那些樂而忘憂的年輕人,一個老知青便吟成了一首七絕,正好作為這篇序文的結尾:

大東海麵蝶翩飛.

岸上葳蕤椰影隨。

都道天涯海角美,

銘心刻骨墾荒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