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他的出生地在現在的河南省南陽縣的石橋鎮。他的祖父張堪做過太守,為官清廉。父親早逝,因此張衡家裏很貧窮。張衡從小就勤奮好學,加上天資聰穎,很早就聞名鄉裏。
據史書記載,他10歲時就“能五經貫六藝”,過目成誦。他興趣很廣泛,常常涉獵自然科學方麵的讀物,而且寫得一手好辭賦。
一天,張衡從一本詩集裏讀到四句詩,描述了北鬥星在各個季節傍晚時的變化:“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覺得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閃爍,有的像箕,有的像鬥,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們的運行又各有怎樣的規律呢?這簡直是太美妙了。於是張衡根據詩的內容又參考別的書籍畫成了天象圖,每夜隻要是沒有雲彩,他就默默地對著天象圖仔細觀察著夜空。廣漠的星空有多少難解之謎呀,他觀察著、記錄著、思考著,他的腦袋裏裝滿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充滿了五顏六色的幻想。後來,他終於確認那四句詩裏描述得不夠準確,事實上鬥柄早春指東北,暮春卻指東南。
少年時代對日月星辰的觀察,激發了張衡努力探索天文奧秘的決心。後來他兩度出任中央政府專管天文的太史令,在這方麵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據《辭海》所記:他首次正確解釋月食是由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觀測和記錄了中原地區能看到的2500顆星星,並且繪製了我國第一幅較完備的星圖;他創製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風地動儀;創造了指南車、自動記裏鼓車和能飛行數裏的木鳥。
渴求知識的張衡總是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不滿17歲時,他辭別父母獨身一人到外地訪師求學。在古都長安,他遊覽了當地的名勝古跡,考察了周圍的山川形勢、物產風俗和世態人情。在當時的京都洛陽,他結識了不少有學問的朋友,其中有一個叫崔瑗,精通天文、數學、曆法,還是很有名氣的書法家。張衡登門向他求教。正是由於他這種虛心好學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麵獲益匪淺。除了在天文學方麵有傑出成就外,在地震學的研究上也是舉世矚目的,他創製的候風地動儀比歐洲相類似的儀器問世早1700多年。經過了刻苦攻讀,他積累了豐富的知識,最終成為了宋朝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點擊成長:
人唯有勤奮好學,才能在自己研究的領域有所建樹。學,然後知不足。繼續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才能最終攀登上科學的又一高峰。
吃墨的“癡人”。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說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裏洗毛筆和硯台,後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
長大以後,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字。有一天,他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環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點心,催著他吃,他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丫環沒有辦法,隻好去告訴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環來到書房的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著一個沾滿墨汁的點心往嘴裏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忍不住笑出了聲。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眼睛還看著字的時候,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說:“你要保重身體呀!你的字寫得很好了,為什麼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抬起頭,回答說:“我的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習前人的寫法。我要有自己的寫法,自成一體,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王羲之終於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體。大家都稱讚他寫的字像彩雲那樣輕鬆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認為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之一。
點擊成長:
每一個人成功的背後都有一段不同於常人的努力的曆程,即便是再聰明的人,也是需要後天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就或者有所突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