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元和十二年(817年)春末,白居易和16位朋友結伴遊江西廬山,寫了不少詩,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宋代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沈括讀了這首詩,非常驚訝,帶著譏諷的口吻評論道:“既然‘四月芳菲盡’了,怎麼會‘桃花始盛開’呢?大詩人寫出這樣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呀!”說完,他也把這事忘了。
一年春夏之交,沈括去遊山,見到了白居易詩中的奇景:四月天氣,山下眾花凋謝,山頂上卻是桃花紅豔。他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詩來,才醒悟到自己錯怪了大詩人,也從中發現了山的高度對季節變化的影響:由於山上氣溫低,春季到來晚於山下。
後來,他又找到白居易的詩再讀,發現前麵有一篇詩序,序中寫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時孟夏月(即四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華(花),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讀了,很有感慨地說:“都怪我讀書不細,經驗太少啊!”
原來白居易在這首《大林寺桃花》詩前用了一段“詩序”進行了特別的注解和說明:大林寺桃花因“山高地深”這種地理環境的影響而才“時節絕晚”“始盛開”。可是沈括第一次讀白居易的詩時,沒有持全麵和聯係的觀點與眼光通讀全詩,隻是讀了“詩句”而沒有讀“詩序”,隻見“詩句”而不見“詩序”,隻看到局部而未觀全體,割裂了他們之間的聯係;並且僅從一般性,普遍性,共性出發,而沒有考慮到事物還有其特殊性。
點擊成長:
對待學問,不能一味地盲從,要用自己的眼光來看,有時候難免會有一些不是很對的地方,但是要學會改正,這才是一個做大學問的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