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學會心理調節(2)(1 / 3)

表同又稱認同,是與投射相反的表現。指一個人在生活中無法獲得成功的滿足時,將自己比擬成其他成功的人,或以他人自居,以在心理上分享他人成功之果,來消除個人因挫折而產生的焦慮的痛苦。一般說來,學生所表同的對象,常常是所崇拜的偶像。這些偶像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又恰恰是自己所不具備的,通過模仿所崇拜的偶像的言行來達到內心的滿足。可見,表同作用在一定範圍內有助於優良人格的發展。教師和父母應鼓勵學生通過讀名人傳記、曆史小說,來為自己樹立榜樣;或通過向他們介紹在事業上成功的人物,來喚起學生的表同心理,激發學生積極向上。但也有少數學生把反麵人物作為表同的對象,教師和家長應給以正麵的引導。

(4)幽默

幽默是指個體遇到挫折、處境困難或尷尬時,用一種奇特、含蓄、雙關、諷喻、詼諧、巧合等語言動作的良性刺激,來化解困難,以擺脫內心的失衡狀態。幽默恰當,可使人感到愉快,使生活增添情趣和活力,所以是一種積極的防禦挫折的方式。

六、案例

一位名叫葛雷哥利的股票經紀人曾經麵臨過一次慘重的失敗——由於美國經濟的大蕭條,他在一夜之間變成了赤貧。當時,像他這種情況的人比比皆是,很多人不堪忍受來自各方麵的壓力,自殺者也隨處可聞。一天深夜,他在極度懊喪中回到家裏,一頭倒在床上。他的太太提心吊膽地問道:“情況怎麼辦,他想了想,回答道:“唔,還好。”然後又以冷靜的口吻補充道,“但我們的財產已經完全沒有了,包括這幢房子。”他的太太聽了這樣的消息,忍不住大哭起來。“不準哭!”葛雷哥利抱著妻子安慰道:“我這個人絲毫沒有變,其他重要的事也一如往常。我有你,你有我,這是最重要的,不是嗎?我們失去的隻不過是金錢,以及用錢可以買到的東西。這個世界上的金銀財寶是無窮無盡的,總有一天它們會再回到我們的身邊!”後來,他終於再次獲得了成功。

當葛雷哥利遭遇失敗的時候,他沒有一味地傷心、絕望,自我埋怨或怨天尤人,而是適當地控製自己的情緒,冷靜觀察事態的發展,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麵對失敗。“人可以被擊倒,但不可以被擊垮。”隻要你不灰心絕望,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重新奮起,成功就在不遠的地方等著你。

七、情緒的ABC理論

1.ABC理論的由來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了情緒的ABC理論:A指誘發性事件;B指對事件的認識和信念,即個體對某件事的想法、解釋和評價;C指在特定的情景中個體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後果。簡單地說,負性的情緒結果C並非源於所發生的事件A,而是源於當事人對事件所持的想法和態度。因此,我們應該認識那些會導致不良情緒的不合理想法和態度,正是我們的想法影響了我們的情緒狀態,進而影響我們的感覺和行為。

那麼,這些不合理想法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如何識別進而改變這些會導致我們不良情緒的不合理的想法呢?

2.不合理的想法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總的來講,不合理的想法源於早期的生活經曆。我們的想法,包括基本的價值觀和自我評價,都源自我們以前的經曆。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對我們的認知會有巨大的影響。有一位剛上幼兒園中班的四歲女孩,當老師邀請她做角色遊戲中的“小白兔”(動作並不難,左右手分別伸出兩個手指放在頭的兩側,蹦蹦跳跳地出現)時,她怯生生地說:“老師,我不行!”老師一愣,“為什麼,誰說你不行?”“我媽媽說我笨。”一個經常遭到周圍的人貶低和嘲笑的孩子,很難有積極的自我評價,甚至長大以後,仍會表現得沒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