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哈佛職場心理課——讓快樂成為一種工作習慣(3)(1 / 3)

這樣的人喜歡抱怨公司裏的一些不平等的事情,比如說,某某的電話補貼比自己高,某某的住宿條件比自己好,但是某某的職位卻沒有自己高。這些表麵上看起來不平等的事情,一般都是有“背景”故事的。這些“背景故事”往往就是公司老板或者高層的“禁區”或者“地雷”。有些閱曆不深的職場中人,往往在背後拿這些事情出來抱怨。結果是自己踩了地雷,進入“禁區”渾然不覺。

這樣的人往往因為多做了一些工作,特別是本職工作之外的工作,而像個下了蛋的老母雞一樣高聲宣揚式的抱怨,抱怨公司給他分擔這麼多的工作。抱怨公司有職務說明書而不按照文件執行。殊不知這可能就是公司領導在考核或者考驗下屬。身處職場你必須明白一個道理:經曆越多,懂得越多,才能提升越快,職位將越高,工資福利待遇也將水漲船高。就是平時在工作當中多做一些工作,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之下,又何嚐不是一件好事呢?有機會經曆一些事情其實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有些人看到一些成功的人士或者老板,他們現在輕輕鬆鬆,其實他們並不是我們平時看到的那麼輕鬆,他們有著他們的壓力,就是說他們現在比較輕鬆,但是他們現在的輕鬆一定是之前的艱辛所換來的。不要隻看到眼前老板的“清閑”和“成功”。其實每一個成功的人士和老板的背後都有一部艱辛奮鬥史。我們不難發現每個成功的人士或者老板都是“工作狂”。所以當公司分擔多一些的工作給你的時候,應該感到高興和慶幸才對。做錯了公司在為你買單,無論做錯了還是做好了,對自己其實沒有什麼壞事。大不了老板或者上司罵一頓。但是自己的能力和見識又增長了不少,何樂而不為呢?長遠的職業規劃總得靠每天點點滴滴的做事來積累和實現的!

有一個職員對自己的工作極為不滿意。一次,他忿忿地對朋友說:“我的上司一點也不把我放在眼裏,改日我要對他拍桌子,然後辭職不幹!”“你對那家貿易公司完全弄清楚了嗎?對於他們做國際貿易的竅門完全搞通了嗎?”朋友反問道。

“沒有!”“古人說‘君子報仇三年不晚’。我建議你還是好好地把他們的一切貿易技巧、商業文書和公司組織完全搞通,甚至連怎樣修理影印機的小故障都學會,然後辭職不幹。”朋友說。那個職員覺得朋友的“建議”有道理——以公司做免費學習之所,什麼東西都通了之後,再一走了之,為此不是既出了氣,又有許多收獲嗎?自此,他默記偷學,甚至下班之後,還留在辦公室裏研習寫商業文書的方法。很快,一年就過去了。一天,那個職員和朋友又見麵了。朋友問:“你現在大概把公司的一切都學會了,可以準備拍桌子不幹了吧?”然而,那個職員卻紅著臉說:“可是我發現近半年來,老板對我刮目相看,最近更總是委以重任,又升官,又加薪,我已經成為公司的紅人了!”

這則故事頗有幾分“歐·亨利筆法”的意味。從故事所透露的“信息”看來,那個曾經極不滿意自己工作的人,已經打消對其上司“拍桌子,然後辭職不幹”之念是可以肯定的,因為他沒有理由不珍惜眼前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人景象。

一個人能迅速地由“山窮水複疑無路”之逆境而轉達“柳暗花明又一村”之順境,確實讓很多人都羨慕不已。然而,最值得玩味的還是故事中那位“朋友”之所言,尤其是那段充滿智慧、用心良苦的規勸之語。其言充滿智慧,用心良苦,是因為它不僅為故事主人公指明了一條“自新”之路,並且,規勸者藉此曲折道出了人們平素極易犯而又極易忽視的一種毛病,那就是在工作中,當我們在上司的心目中占不著“份量”時,我們常常隻知一味地牢騷滿腹,抱怨上司的態度,卻不肯平心靜氣地正視自己,客觀地反省自己,不知問問自己“能”有幾許?“力”有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