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是其中一項規則。此外,還有一種比這些更加直接的、對生活方式產生嚴重對抗的方式。我會對他們說:“假如你能夠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你可以在兩個星期之內恢複正常狀態。你要記得,永遠都要想方設法地讓其他人開心。”一定要注意這些對於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要知道,在最開始時他們心中可能隻有一個想法:“我怎樣做才能讓那個人感覺到困惑呢?”他們給出的答案其實是非常有意思的。有些人會說:“這些在我看來,都是非常容易做到的。我不是一直都在做這件事嗎?”其實,他們並沒有做類似的事情。我是想讓他們仔細思考我的建議,他們卻從來沒有照做。我對他們說:“如果你晚上遭遇失眠的困擾,你就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去思考一下如何才能讓一個人感覺到快樂。如果這樣去做,你的健康問題一定會得到妥善的解決。”當我再次見到他們的時候,我問道:“你昨天晚上是否是按照我的方法去做的呢?”他們的答案是:“昨天我睡得很好,一沾枕頭就睡著了。”自然,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所持有的態度都是真摯而和善的,我並沒有讓他們感覺到我有一絲一毫的優越感。有些人會這樣回答:“我太煩了,我沒辦法做到。”我就會對他們說:“沒事,盡管煩惱吧,你隻要在心情好的時候偶爾能夠想到別人就可以了。”我是想將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別人身上。很多人會問:“憑什麼讓我取悅別人呢?他們為什麼不來討好我?”我說道:“這是因為你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如果一個人從來不為別人著想,那麼他一定會遇到問題。”按照我的經驗,幾乎沒有一個病人會馬上給我這樣的回答:“我已經按照你告訴我的方法試過了。”其實,我所做的所有努力無非是想讓病人對社會感興趣。我知道,正是因為他們缺乏合作精神,在這方麵缺少鍛煉,所以才會生病。我想要讓他們自己也能夠明白這點。隻要我們能讓他們明白,他們需要與其他人以平等的身份一起合作,那麼他們很快就可以恢複正常。
此外,有一些案例顯示了他們對社會是極度缺乏興趣的。比如“犯罪性疏忽”。例如,有一個粗心大意的人將一根燃著的火柴丟進了樹林裏麵,接著便發生了一場火災。再比如,近期發生了這樣一個案件:有一名工人在工作結束,下班回家後,忘記將橫放在馬路上的電纜收回去,後來有一輛摩托車撞到了電纜上,結果那名摩托車司機因此喪命。在上述兩起案件中,肇事者其實都是無心的,並不是故意要害人,所以,對於因此而產生的惡果,從道德的層麵上,他們確實不需要負什麼責任。可是,沒有人曾經對他們說要懂得替別人著想,他們在這一點上是缺乏經驗的,他們也並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對別人安全負責任的表現。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不喜歡與人合作,缺乏合作意識。現實生活中諸如此類的事情隨處可見,比如說一個衣冠不整的孩子踩到別人的腳,摔壞了玻璃杯,破壞公共物品,以及其他種種對別人的利益產生不利影響的行為。
我們一般是在家庭或者學校中培養出對同類的興趣的。在這之前,我們似乎已經討論過哪些行為對孩子的發展會產生負麵影響。一個人的社會感並不是通過遺傳得來的,然而,遺傳卻可以帶給我們產生社會感的潛能。有很多因素可以影響到這類潛能的發展,比如,母親的為母之道、母親是否對孩子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孩子對於自己所處的環境抱著什麼樣的態度和想法等。假如在孩子的眼裏,周圍的人對他們都是有敵意的,他們就會認為周圍都是對手,這樣一來就會對環境產生一種抵觸心理,並采取各種手段來進行抵抗,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無法期待他們會與周圍的人結交成好友。假設在一個人心中,所有人都應該為他當牛作馬,他就不會想到別人的利益,也不會對別人貢獻自己的力量,他的目標隻有一個,就是控製所有人。假如一直以來他所關心的隻有自己的感受以及自己是否舒適,那麼,他就會漸漸被社會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