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時要著重把握覺察對象的東西,也就是要努力發現此事物不同於其他事物之處。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初學寫作時,曾向前輩作家福樓拜請教。福樓拜並沒有麵授機宜、指點要津,而是給莫泊桑布置了兩道覺察練習題:“請你給我描述一下這位坐在商店門口的人,他的姿態,他整個的身體外貌;要用畫家那樣的手腕傳達他全部的精神實質,使我們不至於把他和別的人混淆起來。”“還請你隻用一句話就讓我知道馬車站有一匹馬和它前前後後五十匹是不一樣的。”這種覺察練習,就是要訓練覺察者把握觀察對象特點的能力。它要求覺察者在覺察前就要有明確的、具體的覺察目的,在覺察中要隨時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判斷,剔除那些浮泛的、皮毛的、一般的甚至虛假的表象,篩選出最能體現事物的精神本質的特點。隻有經常進行這樣的覺察,才能使覺察漸趨敏銳、精細、準確,提高自己認識、辨別、洞察客觀事物的覺察能力。
覺察要有意識地通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進行,這樣,才能避免片麵和假象,獲得比較真實、全麵的結果。
要經常有意識地進行覺察練習,養成細致、深入、準確地觀察事物的習慣。任何能力的形成,都得依靠持之以恒的鍛煉,覺察力的養成與發展也是如此。在學校裏,有經驗的教師經常引導學生作一些有目的、有計劃的覺察練習,例如:讓學生描繪寒冷的景象,但不得用“冷、凍、涼”之類的形容詞;乍暖還寒時候,讓學生到公園裏或田野上去尋覓春的信息;描繪一個大家熟悉的人,看誰寫得最像……實踐證明,這些練習對提高學生的覺察力很有成效。一位著名教育家說:“覺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隻要堅持進行練習,覺察力就會不斷提高,並由“跟亮”而導致“心明”,使智力得到長足的發展。
敏銳的覺察力是捕捉機遇的重要條件,那麼,想成功的人士,從現在開始培養你的覺察力吧!
8.覺察力與言談相輔相成
會說話的人,一般覺察力都強於不會說話的人。同樣,擁有敏銳覺察力的人也總能說出得體大方的話,所以,培養覺察力也要注重對言談的培養。
高爾基的名著《在人間》裏有一段兩家店鋪推銷聖像的情節:
一家店鋪的小學徒沒有什麼經驗,隻是向人們說:“……各種都有,請隨便看看。聖像價錢貴賤都有,貨色地道,顏色多樣,要定做也可以,各種聖人聖母都可以畫……”盡管這個小學徒喊得聲嘶力竭,可仍很少有人問津。
另一家店鋪的廣告則不同:“我們的買賣不比賣羊皮靴子,我們是替上帝當差,這比金銀還寶貴,當然是沒有任何價錢的……”結果,許多人都情不自禁地被吸引了過來。
同是推銷聖像,為什麼效果不同呢?原因就在於前者用語冗長,平淡刻板,而後者則覺察到了基督教徒的心理,將自己說成是“為上帝當差”的,用心獨到,言簡意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