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覺察力與性格密切相關(3)(2 / 3)

郭子儀語重心長地說道:“這個人心術不正又很聰明、還很會巴結,不能得罪,萬一將來他做了大官,得了誌,我們得罪他,他懷恨在心會報複。”他的話後來果然應驗。後來,丁謂果然做了宰相,朝廷忠良凡是觸犯了他的,他都想方設法整治,報複。郭子儀不曾得罪他,所以他做宰相,郭子儀也能保全自己!

可以說,郭子儀的一生能夠平平安安地度過,與他的“察小人”、“敬小人”的處世哲學是有很大關係的。

人在一生當中,總是會遇到小人的。

從古至今,沒有一個武將能像關羽一樣,被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甚至草寇強盜共同頂禮膜拜。唐朝禮部尚書虞世南稱頌關羽:利不動、爵不禁、威不屈、害不折、心耿之、義烈之、偉丈夫、真豪傑、綱常備、古今絕。

世人用“忠、信、勇、義”四字概括關羽,而這四個字為古今中外所有人所推崇。於是,關公廟不僅遍及華夏大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也處處可尋。

這樣的偉丈夫一生最不幸的是敗走麥城。釀成這一悲劇的不是敵軍強大,是自己陣營裏出了叛徒——糜芳、傅士仁。而最可悲的是關羽的剛愎自用,粗心大意,竟沒有識出小人,終釀禍害。

關羽無論如何也難料到糜芳會背叛蜀漢。糜芳是糜竺之弟。劉備在徐州敗於呂布之時,糜家兄弟助軍資幫他渡過困境,並嫁妹於他,糜竺得封安漢將軍,地位在軍師諸葛亮之上。糜芳被任為南郡太守,拱衛荊州。

糜芳本人並無多大能耐,但倚著國舅的身份,先言趙雲長阪坡投敵,後又與關羽時有摩擦。關羽看在兄長劉備的麵子上毫不介意。患難知人心,關羽一失荊州,糜芳即投敵孫吳。氣得關羽怒氣充塞,瘡口進裂,氣絕於地。

此前,關公在政取襄陽風頭正健之時,隨軍司馬王甫曾提醒他說:“糜芳、傅士仁兩人恐不用心竭力。”關公大大咧咧地說:“汝勿多疑,隻與坐烽火台去”。好人的悲劇就在於此,對小人缺乏敏銳的覺察和必要的防備。

關公溫酒斬華雄,誅言良殺文醜,過五關斬六將,臨江亭單刀赴會,捉龐德擒於禁水淹七軍,何等英雄豪邁,不料卻栽在隻會撥弄是非的小人手裏。

關公其弟張飛雖有“於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的勇技,也被帳下兩個人範疆、張達所刺死,好人鬥不過小人的悲劇再度重演。

君子與小人不兩立,而小人與君子不同謀。君子坦坦蕩蕩,用心於正,疏於防備;小人長戚戚,用心於邪,暗施詭計,讓人防不勝防。

君子布陣鳴號角出去,小人用夜戰施煙火突襲;君子是打不過小人的,因為小人毫無天地良心。

因此君子要心細如發察小人,更要謹慎行事遠小人,方能明哲保身。

7.露一半,留一半,不可鋒芒過健

俗話說,“謙受益,滿招損”。才華出眾而又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吃大虧而不自知。真正的智者是善察時勢,低調處事,善於隱匿,深藏不露的人。

一個人新到一個環境,就像一粒石子投入一潭平靜的池水,往往會引人注目,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別人的視野之中。如果你鋒芒太露,又沒有可靠的人際基礎,就很有可能遭人反感排斥。鋒芒太露的表現主要有兩種:一是動不動提意見,發議論,出點子,想方設法要改變原有的運行機製。二是對自己看不慣、別人卻早已習慣的事情進行批評和指責,經常以否定的姿態出現。這兩種,在別人看來,都是為了顯示自己的高明。你高明,就意味著別人的無能,這就難免陷入別人非議之中。因此,即使你確實比別人高明,也不能顯得比別人高明,不懂得覺言觀色,人情世故。是缺乏覺察力的年輕的通病之一。欲速則不達,這是高明者的經驗之談。

如果你事事都想極力表現自己,鋒芒太露,注定不會有好的結局。

方傑畢業於上海某大學金融專業,畢業之後到一家國有大型企業擔任銷售助理一職,試用期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