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覺察力與性格密切相關(3)(1 / 3)

希望集團的分家曾經是媒體極其關注、褒貶不一的一個話題,因為它是民營企業發展中一個深具代表性的問題。劉永好評論道:“家族製對民營企業並沒有錯,在西方很多相當有實力的大企業就是家族製的,民營企業發展的真正障礙在於是否是家族製管理。當時媒體報道我們分家,而且眾說紛紜,用今天的眼光看,不過是最正常的產權明晰行為,隻不過我們先行了半步”。希望集團的產權明晰有兩個過程。一是在1992年,共同創業的四兄弟各人股權各1/4,增量部分按照各人興趣投資不同產業,老大做電子,老三做房地產酒店業,老二劉永行和老四劉永好繼續在飼料業發展。1995年劉永好和劉永行又一次調整,就管轄範圍做了一個明確劃分。在此基礎上,希望集團,嚴格地說是希望產業群包括兄弟四人各自創辦的4個集團,老大的大陸希望、老二的強大集團、老三的華西希望和劉永好的新希望集團。分家後,效果比預料的要好,用劉永好的話說就是基本上度過了“分銀餉、論榮辱、排座次”的三關。1995年分家時,希望集團的產值是10多個億,而在1998年僅劉永好自己組建的新希望集團的產值便為32個億,因此劉永好說:“發展勢頭不錯,調整是件好事,而且現在變得更好了,我們渡過了這個難關,實際上,幾個兄弟發展都不錯,提高了希望事業整體實力。”

具有超前覺察思維能力的劉永好的判斷總是與潮流存在一個時間差。例如多元化的說法甚囂塵上時,他則專注於把飼料業做大,而最近一段時間,大家開始講專業化時,劉永好又開始了向房地產、金融甚至高科技領域的滲透。當房地產是暴利行業時,他拒絕加入,而現在房地產進入微利時代時,他又加入戰團,而且一出手就是成都最大的房地產項目。這也與他所強調的企業家精神有關。

盡管飼料業似乎是個萬歲產業,但是劉永好感覺到了適度多元化的緊迫性。負債率低現在再也不是令人鼓舞的事實。“1998年我們幾乎有兩三個億沉澱在銀行裏,再加上我們兩億的股本金,就是將近5億元,我們在主導行業短期內不可能投入大量資金而建50家工廠,就必須為這5億元找一個出路,我們就要開始探討一條專業化和有限多元化結合的新路。”覺察到傳統產業的局限性,劉永好開始構築他的產業第二、第三平台,他的選擇仍然謹慎小心。經過兩年的論證,他認為自己基本上具備進入房地產業的條件,並與有關公司合作在成都投資10億元,開發了成都市最大的房地產項目“錦官新城”。盡管取得了好成績,他仍然覺得這是一個他所不熟悉的領域,因此在投入資金時特別小心。另外,他幾次擴大對民生銀行的投資,目前已達2.4億元,成為民生銀行最大股東之一。金融、房地產構成他的第二個產業平台,現在他正在研究構築第三個產業平台。他在北京成立了永好科技公司,同時又與成都電子科大組建一個公司,準備拓展計算機管理信息係統業務,同時向網絡工程、財務軟件方向挺進。

劉永好的適度超前的思維理論,使得他的企業總是能在商場爭奪戰中穩中求勝,他始終明白該在什麼時候進入某一領域,該以什麼樣的速度行進,“永遠領先半步”的超前思維,就是快一點太冒進,慢一點太保守。這樣的“中庸之道”既不激進又不落後,建立在這一理論之上的企業當然就長盛不衰了。怪不得有人這樣評價劉永好:一個很有自豪感的人,一個很驕傲的人,一個很狂妄的人;但也是一個很謙虛的人。而我們周圍太多的企業家總是走極端路線,他們管理企業的節奏是一放就縱,一管就死,步子一邁就大,一收就止,總是不能把企業送上平穩發展之途。

“美酒飲到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不急不躁、謹慎行事的性格使劉永好總能快他人半步覺察到市場變化,從而得心應手的開拓自己的事業,這是值得任何一個企業經營者學習的。

6.心細如發察小人,謹慎行事遠小人

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在於他行正人君子所不恥,言正人君子所不屑。按理來說,小人應該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事實並非如此,從古至今,中國曆史上小人得誌得勢之事層出不窮,他們無惡不作,無財不斂。這就要求正人君子們有一雙能覺察小人的細心,有一棵能思考出遠離小人妙法的智慧、腦筋。

《唐書》裏麵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唐朝時候,有一位惡人叫丁謂,跟郭子儀同時代,這個人在朝廷裏麵,曾經並不得誌,地位也不高,是一個小官,心術不正,人很有才氣,但是有才沒有德,所以人們給他取一個外號“攔命鬼”。郭子儀當時出將入相,何等風光!對待一切宮親大臣他都很隨便。有一次丁謂來拜訪他,他把他的家人完全都撤到後麵去,自己整整齊齊穿了朝服來接他,很恭敬、很有禮貌地接待之。丁謂離開之後,家裏人問郭子儀道:“你接見人從來也沒有這樣,好像如臨大敵一樣的,為什麼對待這個人要這樣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