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正確對待老年懷舊心理(1 / 2)

人到老年,都會懷念自己以前走過的日子。當他們分享著自己的美好回憶的時候,會感覺到很幸福。並且適度的懷舊心理對老年人是有積極作用的,能夠幫助老年人度過愉快的生活。

但懷舊的內涵有很多,它既包含有正常的、健康的含義,也可以有消極的、病態的含義。如果常常陷於消極的懷舊心理之中,就會使老年人自己的身心遭到較大損害。這對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老年人要正確對待懷舊心理。

1、認識老年懷舊心理

有道是“好漢不提當年勇”。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老年朋友愛提當年勇,並喜歡對人敘說自己過去取得的成績及如何能幹。心理學家將這種心理現象稱之為“回歸心理”,即迷戀過去,喜歡沉浸於過去的回憶之中,認為過去比現在要美好。

懷舊心理它不一定是貶義的,它既可以有正常的、健康的含義,也可以有消極的、病態的含義。

先說健康的懷舊。懷舊作為一種正常甚至健康的狀態,它的積極作用包括:它可以幫助人調整心態,使其更加平和,返樸歸真,可以幫助人認識自我、宣泄感情。例如當杜甫寫下“結歡隨過隙,懷舊益沾巾”詩句的時候,他便更深刻地認識了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並且梳理了自己的心情,宣泄了自己的憂傷。

再說病態的懷舊。任何情緒與行為,一旦執著,就難免走向病態。懷舊也是一樣。不少老年人愛回憶往事,其實老年人過度懷舊是一種不良心理狀態,它的發生、發展與機體組織的一係列退化相關。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機體漸漸衰老,思維能力下降,遠期記憶能力反而增強,因此對貯存在大腦中的往事印象非常深,難以忘卻,常常表現為回憶過去,或觸景生情,念叨不絕,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一旦在這方麵受到抑製,則焦躁、易怒、焦慮、抑鬱,形成病態懷舊心理。

一般說來,病態的懷舊行為有如下特點:

形象不合時宜,有些服飾、裝束、語言、物體過去風靡一時,現在已不合潮流,但仍然保持過去的做法。

對社會抱有偏見。偏見是一種心理定勢和社會心理刻板印象。認識上極端保守,如同“九斤老太”。總是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對新生事物看不慣,崇尚傳統,尤其反對任何形式的變革。

嚴重回避現實。病態懷舊者,不滿現狀,又無能為力。大多采取回避現實的態度,“眼不見心不煩”,不看報、不學習,懷疑與否定一切。常常是社會變革的反對者,也是社會生活的不適應者。

病態懷舊心理對我們老年人的健康是不利的,它會加速人體的衰老。臨床醫學統計表明,有嚴重懷舊心理的老年人,死亡率和癌症、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分別比正常老年人高3倍至4倍,同時也易引起老年性癡呆症、抑鬱症和消化性潰瘍等病。

2、以良好的心理應對老年懷舊

我們老年朋友要克服病態懷舊心理,首先要確定衡量是否病態的標準。一般認為,一個人如果總是喋喋不休談過去,帶有厭世、抑鬱、憤怒、抱怨等負麵情緒,那麼他應該有某種程度的心理情結。此時,我們老年人就需要采取措施,來正確麵對懷舊心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