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隻在每事問。——陶行知
2學與思
學而不思則罔,學源於思。
學有思而得,為學愚無疑,疑則有進。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毛澤東
3學與用
學貴於用。
用過的知識最紮實。
造就最深學問的方法,不但是每日在講堂之內,要先生所教的學問,還要舉一隅而三隅反,自己去推廣。
——孫中山
最佳複習時間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知識好比吸收養料,複習知識好比消化養科。那麼,怎樣複習才能獲得好的效果呢·在複習時間的安排上有三種形式是比較科學的:
(1)分散和集中
從複習的時間分配來說,根據複習材料的性質、長短一般來說,材料較長的,分散複習的效果要比集中複習好。我國著名藝術教育家豐子愷先生自己有個“二十二遍讀書法”介紹他自己學習時,要求自己對每篇課文都讀二十二遍:第一天讀第一課十遍;第二天讀第二課十遍,第一課五遍;第三天讀第三課十遍,第一、第二課各五遍;第四天讀第四課十遍,複習第二三課各五遍,再讀第一課二遍。這樣每一課分四次讀完二十二遍,隨後寫上一個二十二畫的繁體字做記號。這種方法就是分散複習法。但是分散也不能過度,否則效果也不好。(2)早晨複習與睡前複習,並找出你的最佳複習時間一般人都認為早晨的學習效果最好,因為經過一夜的休息,早晨起床後頭腦最清醒。但是實驗表明睡覺之前的記憶效果是最好的,這是因為學習之後馬上就入睡了,沒有什麼幹擾,所以遺忘就少;相反,在學習之後仍然還有活動,而這些活動會明顯地幹擾剛才學習的材料,所以就會產生較多的遺忘。有人根據這個道理就養成了一種習慣,每天臨睡前,總要把一天學習的內容,像過電影一樣在頭腦裏過一遍,這樣就能收到鞏固記憶的效果。
(3)找你的複習最佳點
人在一天的不同時間裏,記憶效果是不一樣的,有一段時間,記憶效果似乎特別好,而在另一些時間裏效果就相對地差一些。這就是說,有一個最佳複習時間存在,在這段時間裏進行複習,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以嚴格的時間規定進行對比實驗:他把上午10—11點;中午11—12點;下午6—8點三個區段進行對比。他發現自己的記憶效率在上午11—12點之間最高,下午6—8點之間效率最低。
由於各人不會有完全相同的最佳複習點,因此,就要花一些力氣找出個人的最佳點。怎麼找呢·隻要用心,發現就不難。你可以注意觀察自己一天之內哪段時間精神最容易疲勞,先把這段時間排除掉,然後以一小時為單位(年齡小的單位時間要縮短一些),作為記憶效果的記錄,並根據記錄繪製出不同單位時間的記憶效率曲線。縱坐標表示記憶效率,橫坐標記不同單位的時間。15天後,把每天的效率曲線加以比較,看看能不能找出效率的共同點。這樣,時間長了,就會發現自己的最佳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