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附錄四 11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 (2)(2 / 2)

暗示療法

暗示療法是一種通過各種積極主動的暗示,治療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心因性疾病的治療方法,屬於心理療法範疇。暗示療法古已有之,如文摯激怒齊閔王治病,樂廣將軍的“杯弓蛇影”,張從正的“擊本定驚”,等等。現在常用的暗示方法更多,有感情暗示、環境暗示、聲音暗示、藥物暗示、治療經驗暗示,等等,皆可起“謊”到病除的效果。

已故的著名兒童故事專家孫敬修少年患吐血病,每到夜間鍾敲三點,他就吐血。一天夜裏,他被突然驚醒,他的媽媽拿起鬧鍾說:“都四點鍾了,你今天沒有吐血,你的病好了。”當時他心裏一陣興奮,害怕和恐懼感頓時無影無蹤,以後也就沒有再吐血,實際上,那天夜裏並沒有到四點鍾,是他的媽媽為了減輕孩子的恐懼感,提前把鍾撥到了四點。沒想到這一著真靈。兒子不但擺脫了恐懼感,還治好了吐血病。

孫敬修害怕夜間鍾敲三點時吐血是一種自我暗示,這種暗示對疾病的好轉是一種障礙,因為害怕和恐懼心理影響到身體功能,使病情加重或複發。而他媽媽的做法雖同屬暗示,是積極的,對疾病的恢複有利,這種暗示可以幫助他清除心理壓力,恢複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機能。

心理學家研究證實,暗示對人的心理、生理都會起很大作用。如讓部分癌症患者所用藥物說成向癌細胞發動強而有力的攻擊,就像一排排炮彈射中敵人那樣。患者接受醫生的暗示後,想像敵人被炸得人仰馬翻,如同進入人體內的藥物確實殺死了一個個癌細胞。實驗表明,受暗示的癌症患者,增強了戰勝癌症的信心,比未接受暗示的患者生存期明顯延長。

暗示對疾病的治療作用常常起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暗示的積極作用,並避免暗示的消極作用,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不要忽視暗示療法對疾病作頑強鬥爭的奇妙功效。

厭惡療法

厭惡療法,或稱厭惡性條件法,是一種具體的行為治療技術。其內容為:將欲戒除的目標行為(或症狀)與某種不愉快的或懲罰性的刺激結合起來,通過厭惡性條件作用,而達到戒除或至少是減少目標行為的目的。

40年代,臨床醫師使用了厭惡療法治療酒精依賴。先讓病人服吐酒藥,或注射阿撲嗎啡,在即將出現惡心、嘔吐時,即讓病人飲酒。如此每天1次,重複7~10次,直到病人單獨飲酒也出現惡心、嘔吐,對酒產生了厭惡情緒,而自動停止酗酒。以後每月仍可作1~2次鞏固性治療。據萊默等對4096例此種方法戒酒治療療效統計,一個療程治療後,維持戒酒5年以上者占38%,維持10年以上者占23%,其餘的人以後又繼續飲酒。

隨後,厭惡治療采用了痛性電擊作為厭惡性刺激,使用這種方法主要用於治療戀物癖、異性裝扮癖及各種性欲倒錯者。

反向心理調節法

人們麵對困境,情緒沮喪,怎麼從不良情緒中擺脫出來呢?有一種方法,就是從相反的方向思考問題,常常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緒發生良性變化,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心理學上把這種運用心理調節的過程稱之為反向心理調節法,它常常能使人戰勝沮喪,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

有這麼一位幹部,利用假日騎摩托車外出兜風,本來精神頭蠻好,情緒很高。不成想走出200餘裏路程車子出了毛病,把他扔在前不著村後不靠店的偏僻山溝裏。這一下他著急了,沒有辦法,隻好推著車慢慢往前走,等找到修車部時天色已黑,修好車已經半夜時分,隻得騎著車行駛在夜幕中。這時他越想越氣,覺得太倒黴,情緒壞到了極點。走著走著,感到何苦如此折磨自己。車雖然壞了,但修好了,人沒有受傷,這不是不幸中的萬幸嗎?運用反向心理調節法,他從相反的方向思考問題,心情完全變了樣:望著寂靜的山道,閃爍的燈光,他感到夜間行車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這樣在黑夜行車,一生能有幾次,不是車壞還沒有這樣的機會哩。

這就是利用了反向心理調節法的事例。

反向心理調節法可以使擁有沮喪心理的病人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變內心的消極為積極,在具有心理治療時可以靈活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