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我的經驗,如果你能做到每天堅持在某個方向訓練兩個小時,隨便哪個方向,堅持一年就足夠成為一名專業人士。我在2009年2月份開始學習做幻燈片,在一年之內就成為國內最有影響力的PPT“專家”,其實我不過是有那麼兩個月天天發瘋一般做5~6個小時PPT而已。
這種刻意訓練往往不令人愉快,因為它超出正常的工作強度。不過你得想想那些一流運動員,這輩子他們花在訓練上的時間是遠遠超過比賽時間的。
不是單調重複的訓練就有意義,還得方法得當。我觀察過我小孩子練習乒乓球,需要教練經常糾正她的錯誤動作,才能讓肌肉形成正確動作的記憶,否則無論怎樣反複訓練都是打野球的路子。
練習需要反饋,反饋讓你感知進步。我堅持寫博客也是一種獲取反饋的方法。把自己學到的內容寫成文字,再通過閱讀讀者的評論,就能找到改進自己寫作的方向。為什麼人能專注打遊戲?不就是遊戲不斷提供對自己的激勵,進而導致人能堅持玩下去嗎?
很多同學問我為什麼一直在努力學習卻進展緩慢?我給你的回答是:
1.在你學習的時間內要專注,假如不專注,你學習10個小時的質量不如專注者的1個小時。
2.要主動尋求突破你熟悉的領域,這樣才能不斷獲得新的經驗,持續進步。
3.一開始就要設計可觀察的反饋指標。
我推廣微信會天天看粉絲的增加量或者減少量,我對數字指標敏感到讓一些人感到奇怪的地步。他們說有必要對數字這麼敏感嗎?我也不希望每個人都對數字那麼敏感,這讓大家壓力都很大。但是要出類拔萃,你不敏感不成。持續地反饋就是一種壓力源,可有幾個人願意持續麵對壓力?
對於缺乏專注力的朋友,我有一個訓練的小建議,就是找一個感興趣的、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也不複雜的事情,每天堅持做,然後要求自己每次進步一點點,比如寫日記、練字、跑步。堅持下去就會慢慢培養你的專注力。
作為普通人,每天堅持比別人多專注訓練一個小時能讓你成為專家;對有天賦的人,每天堅持比別人多訓練一個小時能讓你成為天才。無論是哪種結果,都不壞。也許天才的定義應該是那種自己可以為自己找到一種正確訓練方法的人。這個方法也許就是所謂的好習慣。
最後推薦一本書:《哪裏來的天才——練習中的平凡和偉大》。
實操訓練
試試冥想訓練
冥想這個詞來源於梵文的DHYANA。在古代把這個詞翻譯成“禪”,很多人希望通過冥想訓練排除內心的幹擾,讓自己的注意力集中。
人的內心可能有一種騷動,這種騷動會幹擾自己的情緒,進而影響自己對目標的專注。內心的幹擾往往比環境的幹擾更嚴重,而冥想時,人們靜靜地坐著,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的呼吸。隨著空氣從鼻孔中出入,人們沉浸在自我感覺中,任憑思緒湧入腦海,又輕輕將其拂去,呼吸,拂去。
有研究認為訓練冥想三個月,大腦分配注意的能力將得到大大提高。
很多成功人士都利用冥想訓練找到自己內心的感覺,你也可以試試。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請專業教練輔導,防止走火入魔。
如何製定和完成自己的計劃?
有的同學還沒看清楚方向就行動,就是莽撞,但是還有很多同學是做了計劃,但自己的行動總是跟不上自己的決心,然後感歎計劃不如變化快。
我現在工作是很有計劃,但我讀大學時做的計劃經常半途而廢,堅持一周就是奇跡。上班後,我是被單位工作安排給逼出做計劃並執行的習慣。我的經曆告訴自己這種製定和完成計劃的能力是需要反複訓練才能養成的。
為什麼計劃容易被放棄?很多人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計劃,而是計劃的目標不清晰,不堅定。長期的計劃需要一個遠大的目標,沒有堅定目標的人做什麼都容易放棄。
我們奮鬥的目標是什麼?有錢?有房?有車?這些可以是實現目標過程中的副產品,也可以作為一個目標。不過這些目標對大學生似乎太遠。我讀大學時也曾用一些零散,看起來有用的小目標填充自己的生活,鍛煉、學吉他、學外語、學某項技能,讓自己看起來忙碌、上進,卻根本沒想清楚自己的未來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等我上班後,我做事的方法就不同了。在2009年進入PPT這個領域,我就決心用5~7年的時間成為中國PPT領域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雖然當時我的PPT水平停留在複製套用模板的水平。
這個目標得付出艱苦的努力,所以我製定了一個從培訓到寫書,從寫書到網絡推廣,從網絡推廣到地麵影響力,再從地麵影響力到網絡影響力的長期計劃。要完成這個長期計劃,我要付出很多額外的時間。但是和我設定的目標相比,在5~7年內犧牲一些享受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