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與其問別人哪些書是經典書籍,不如先問問自己想看哪一類的書?
如果想了解我讀過的書,可以去豆瓣關注我,我的豆瓣名叫“秋葉”。
第四,別人推薦的經典書籍我看不懂看不進去怎麼辦?
有的朋友來信說對哲學類的書籍不怎麼感興趣,怎麼也看不懂,看不下去。名著也是,感覺有點生澀,無奈。
其實,別人的經驗未必適合你。如果你發現讀不進去,又不是專業必修書,可以不強求去讀。成長並非隻有一條路。
有時候讀大部頭的書有點累,不妨從這些書的漫畫解讀版開始,像哲學書,能耐心看下去的人不多。很多事情要先入門才行,有了興趣你自然會主動探索更多知識。
第五,哪裏有那麼多時間讀那麼多書?
對於不愛讀書的人,你可以把這個問題換成“你哪裏有那麼多時間打遊戲,打麻將,談戀愛,逛淘寶,做頭發……”
你喜歡的事情自然會付出最多的時間。
如果早早培養了閱讀的習慣,讀書便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不需要刻意去安排,書隨時隨手就可以讀。
我出差旅途一定會帶書,床頭一定會放書,家裏一定會不斷添置書櫃。如果你的生活環境裏到處都是書,你就會慢慢愛上讀書。
所以,為了逼自己養成愛上讀書的習慣,不妨咬咬牙花費點銀子一口氣買上100本書,這筆投資肯定值。
第六,讀一本書需要多長時間?速讀好還是精讀好?
問看書速度的人是個糊塗人,我看《高等數學》能快麼?我還會告訴你我一看英語書馬上就會睡死過去麼?
沒有“營養”的書,有時候我半個小時就可以翻完,因為裏麵大都是自己知道的內容。有“營養”的書,我會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爭取慢讀,一次讀到位,以後需要時再翻。如果沒有時間,我選擇速讀,或者挑選精彩的讀。
好書一定要精讀,你專注研究的某個方向一定要做重點閱讀。
第七,如何做讀書筆記?
大部分書我不用做讀書筆記,因為沒有什麼必要,幾句話就可以把這本書的核心提煉完。
好書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很多,比如:
1.摘錄精華。在書上標注,手抄,發微博,曬豆瓣書摘,直接上印象筆記,都行。我提倡做筆記要手寫,不要電子錄入,更不提倡拍照和掃描,那樣記憶不深刻。
2.寫書評。這是我的一大樂趣,我喜歡和網友PK。一本熱門書,等大家意見發表完,我寫篇書評後來居上脫穎而出,會有一種打敗武林高手的感覺。
3.做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是係統總結書的內容,但一份好的讀書筆記要能把作者的主要思想、觀點、邏輯、推導過程都理順,這樣學習才能深刻有效。對於一些有思想、有嚴密推導過程的書,寫長書評效果比思維導圖要好。
4.學以致用。把讀完的書一些理念馬上和現實結合起來。如果不這樣做,書的內容會遺忘得很快。比如我看到好文字,會下載一篇博客或微博模仿;看到好思維模式,會嚐試運用到其他的現象;看到好方法,會引入自己的工作實踐。
5.找幫朋友聊聊,把自己看到的內容講一遍,這是一個加深對書的理解的好辦法。我一有機會,就會跟別人吹吹我剛看到的書的內容,現學現賣。
第八,有些書看起來找不到感覺,怎麼辦?
如果隻是看,沒有行動,即便是讓人醍醐灌頂的書,也不能真正地讓你成長。
看書隻能打開視野,堅持行動才能改變。即便不喜歡讀,還得堅持讀書,厚積薄發,不期速成。
第九,沒有時間,可以隻閱讀經典博客嗎?
博客和書最大的區別在於博客不係統,不夠嚴謹。我提倡大家關注一些優質博客,但不提倡用這種快餐閱讀代替讀書。不要以為看了很多博客就是讀書,讀書必須能夠自己建立一個完整的思考框架,這隻靠看博客很難。
不過一些喜歡推薦書,寫深度書評的好博客或微博可以關注。
第十,讀書時也不妨找點樂趣。
讀書過程中的確有很多小樂趣,說說我自己的經驗:
1.推薦好書給朋友分享,朋友也喜歡,加深友情;
2.好多作者開了微博,寫了書評後互動,我經常幹這事兒;
3.讀書找亮點,然後曬微博@出版社,比如我調戲過@湛廬文化多次;
4.寫書評衝排行榜。我去年最得意的事情就是為《金字塔原理》寫了一篇非常不符合《金字塔原理》的書評,引起口水無數,但在豆瓣3000篇書評裏後來居上,排名第一;
5.看過的書不想要了,送給需要的人。
我的朋友@蕭秋水,曾經做了一個《他們是如何選書和讀書的》讀書係列,介紹了19位互聯網上活躍的讀書人選書和讀書的經驗,非常值得一看,百度文章名就可以找到。另外關於讀書方法,推薦一本好書給大家學習《如何閱讀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