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8日,一個炎熱的傍晚,我和華東師範大學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培訓班第12期C小組的20位學員相遇。在狹小的教室裏,夕陽斜斜地照進來,照在一張張充滿激情和熱愛的臉上。是對心理谘詢的熱愛讓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助人助己的動機讓大家相互理解。麵接實習開始了。我沒有預期這將是一次特殊的實習帶教:它讓我反思心理谘詢師麵談培訓機製本身,促成我寫作本書。
和這個小組特別的緣分是在他們一次次的提問和分享中慢慢濃厚起來。那一雙雙晶晶亮的眼睛後麵,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我對他們提出一個又一個要求:每次要精心準備個案;每次要帶活動;每次要及時總結……他們不僅做到了,而且比我要求的做得更好。他們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他們急迫地想要了解所有關於麵談的知識和技能……在我們的相互深入溝通中,一個想法從模糊到清楚,漸漸在我腦子中成形:為什麼不寫一本書,把我這些年來帶心理谘詢麵談培訓的經驗寫出來跟大家分享?把學員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快樂和煩惱、成長和失落寫出來?這個想法就像一粒小小的種子,一旦發芽,就開始生長。直到有一天我開始和組員們談這個想法,他們熱烈支持。他們記下自己的感受,用手記的形式與我分享。寫書的想法也得到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彭呈軍編輯的熱情支持。我非常欣賞他編輯的風格,翻看他編輯的書,漂亮得讓我詫異。想象著在他的手中出現一本風格雋永、插圖漂亮的書,很期待。萬事俱備。
一旦動筆,我驚奇地發現有很多東西噴湧而出。原來,它們已經在我心裏很久了。那些谘詢室裏遇見過的當事人,他們的麵孔可能已經模糊不清了,但他們的感受、傷痛和成長卻是那樣清晰;那些帶過實習的學員,他們的名字可能已記不起了,但學習過程中的快樂、挫折和故事卻是那麼生動。我自己在帶教過程中經曆的迷惘、受挫、快樂和成長,它們也在內心中翻騰。在2007年暑假的最後半個月裏,我享受著把這些想法和感受通過電腦鍵盤變成文字。寫作的激情在澎湃。往往淩晨四五點時就醒來,在濃濃睡意的清醒中聽著窗外的動靜。在小區裏住了那麼久,第一次知道淩晨竟然有那麼多聲音:嘩啦嘩啦的掃地聲,卷簾門拉起的聲音,趕早的賣菜人相互問候的聲音,踏踏踏的腳步聲……清晨因此而充滿活力。
寫作中,理性的聲音開始冒出來:你不是心理谘詢專業的,為什麼你要寫這樣一本書?我的回答是:“熱愛。”是對心理谘詢的熱愛,是對帶教心理谘詢實習的熱愛,是對培訓的熱愛。這些年,再忙也沒有放棄和心理谘詢有關的工作;每次帶教心理谘詢實習,我都在反思,都在總結經驗和教訓,也很想分享這些感受;與上百家企業多年的合作讓我深諳培訓的理論和實踐。這本書的本意不是以權威的麵孔出現,而是一種思想的交流,是一種成長的記錄和思索,是感性和理性的交融,想為那些在心理谘詢路上前行的人們提供溫暖的分享和支持。
在這一次特別的帶教中,我們從2007年的夏天走到了秋天。培訓教室在中山北路校區圖書館的二樓,緊挨著溫柔的麗娃河,從窗口望出去,看得見河邊的楊柳依依,聽得見八舍操場上的龍騰虎躍。隻是很少會有人欣賞這種美景,因為每次訓練大家都高度集中注意力,生怕漏聽一個字。這是一個專注的小組。從一開始,谘詢培訓的氛圍就營造得非常好。每個走進教室的人,都會自覺地進入谘詢師的角色。這種潛移默化造就了他們團隊的成長,團隊中每個人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