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快樂的原始動力(3 / 3)

結果領導並沒有責怪他,同事們看他的眼光也柔和起來了,還有幾個人主動和他開起了玩笑,氣氛頓時融洽許多。

小夥子似乎明白了一些什麼,曾經的自己就像一個高高在上的機器人一樣,萬事一步一動作,刻板機械,不犯錯誤,似乎也沒什麼喜怒哀樂。大家都覺得他不可親近,不是同類人。

可是當他這次遲到了之後,大家才陡然發現,原來他也是一個正常人,也會犯錯誤,和大家是一樣的,於是對他瞬間變得親切起來。

這種奇怪的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犯錯誤效應”,也稱作“白璧微瑕效應”,意思是說小小的錯誤反而能夠提高那些有才能之人的人際吸引力。

為了研究這個效應,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奧特·阿倫森設計了一個實驗。

他找來了很多大學生作為被試,讓他們觀看一場競爭激烈的演講比賽,然後要求學生們評判出最具吸引力的演講者。

參加演講比賽的一共有四個人,兩個人才華出眾,剩下的兩個人則顯得很平庸。

演講比賽開始了,第一個上台的是才華出眾的人,整段演講,他沒有說錯一個字,沒有打過一個“咯噔”,完美地完成了任務。

第二個上台的則是一個平庸的人,演講的內容平淡,幾乎沒有什麼煽動性,自己也顯得緊張,結尾的時候還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飲料,狼狽退場。

第三個上台的又是一個才華出眾的人,他的演講顯得幽默風趣,同時深入人心,一切都表現得很好,可是在快結束的時候,他也不小心碰翻了桌上的飲料,於是他自嘲地向大家道歉退場。

最後一個演講者表現平平,沒有犯什麼錯誤,當然也沒有表現出什麼讓人感到驚喜的才華。

演講結束後收集到的投票結果出人意料:受歡迎的人票數從高到低依次是,才華出眾而犯了小錯誤的排第一,才華出眾未犯錯的排第二,排名最後的則是那個才華平庸且犯錯誤的人。

實驗表明人們顯然更容易喜歡那些有本事、有能耐,但是偶爾也會犯錯的人。相比較之下,那種凡事都完成得很完美、找不到一點瑕疵的人,反而容易讓人感到不真實,不安全。他們離正常人的世界太遠,如果不是他們天生太過謹慎,就是他們太懂得如何偽裝自己,而這兩樣都很難讓人產生親切感。

就算他們毫不偽裝,是真的有能耐,真的能隨時未雨綢繆地將錯誤扼殺在萌芽狀態,那麼普通大眾和這樣的人比起來,就會顯得更加平庸了。試問誰又喜歡和一個處處比自己強,把自己比得一無是處的人在一起呢?

心靈悟語

偶爾的犯錯,偶爾的不完美,反而真正修飾了一個人的優秀,降低了身邊人的壓力,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離,這樣能夠贏得更多人的喜愛,也讓自己放鬆一下緊繃的神經,多點時間享受快樂。

不值得的事不要做

最聰明的人是那些對無足輕重的事情無動於衷的人,但他們對較重要的事物總是很敏感。那些太專注於小事的人通常會變得對大事無能。

——班尼斯

美國著名音樂指揮家倫納德·伯恩斯坦一生取得了無數輝煌的成就,但是他從來沒有真心快樂過。因為在他的心中,最喜歡做的事情並不是指揮,而是作曲。

年輕的時候,伯恩斯坦曾經跟隨美國最有名的作曲家柯普蘭學習作曲,附帶著學習了一下指揮的技巧。

在創作方麵,伯恩斯坦顯得很有天賦,曾經創作了很多不同凡響的作品,眼看著又一位後起之秀將要影響整個美洲大陸了,伯恩斯坦的音樂道路卻因為一個人改變了方向。

這個人就是當時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他所看重伯恩斯坦的才能並不是作曲,而是指揮,於是他強力推薦伯恩斯坦擔任紐約愛樂樂團的常任指揮。

才華橫溢的伯恩斯坦在這個領域一舉成名,30年間,他幾乎成為了愛樂樂團的名片。

可是在伯恩斯坦的內心深處,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著重新回到作曲領域,去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空閑的時間裏,他不應酬,不娛樂,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交給了創作,他總是把自己獨自關在屋子裏作曲。

雖然創作的欲望足夠強大,可是靈感卻若隱若現,讓伯恩斯坦無法抓住。他似乎早已喪失了在作曲方麵的活力,除了偶爾的靈光乍現,他得到更多的是深深的失望和自責。自己走了一條並非自己喜歡的路,又因為無可避免的忙碌,而將想走的那條路堵上了。

矛盾和糾結一直在折磨著伯恩斯坦,哪怕他無數次在舞台上接受鮮花、掌聲和至高無上的榮譽之時,這種矛盾的情緒都沒有淡去半分。直到離世,他都懷著滿腔遺憾。

伯恩斯坦在事業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卻不是一個成功的人,因為他一生都為沒有走上作曲之路而抱有遺憾,盡管在指揮方麵他做得很好,卻做得不快樂。

有時候值得與否不是看事情本身,而是看做這件事情的人對這件事情是抱著怎樣的態度。

沃爾特·克朗凱特是美國著名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他從小就對新聞事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少年時就已經是校報的小記者了。

那時候,每個星期,學校都會請來日報社的新聞編輯給這些小記者們講授新聞課程,同時指導校報的編輯工作。

一次,克朗凱特手上有一篇稿子需要完成,是學校田徑教練的專訪。可是那天剛好是克朗凱特的一個好朋友的生日,他很想去參加好朋友的生日派對,於是急匆匆地完成專訪稿子就忙著去玩了。

第二天,克朗凱特被日報社的新聞編輯弗雷德先生叫到了辦公室。弗雷德很生氣地訓斥他說:“克朗凱特,你有沒有認真讀過你昨天提交的文章?那簡直糟糕透了,根本不像是一篇專訪,需要問的問題都被你忽略了,該寫的也是一塌糊塗,連最簡單的采訪對象的職業你都沒有提到。想一想,你真的是在認真地完成這件事情的嗎?如果有什麼是值得去做的,就應該把它做好。”

“如果有什麼是值得去做的,就應該把它做好。”這句話在年少的克朗凱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此後的七十多年裏,這句話一直鞭策著他,使他對新聞事業始終保持著激情與專注。

心靈悟語

如果有什麼事情在你心中是值得做的,那麼就值得去將它做好,無論事情大小,無論單調與否,隻要全神貫注,就能感受到專注的快樂,你的心境也一定是晴朗的。同樣,那些耗費了很多精力,但由於內心充滿抗拒而一直沒有做好的事情,不如換個角度去看看,下決心放棄掉,也許會省下很多麻煩,少了很多糾結。

很多事不該那麼著急

孔子曾經告誡人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也就是說我們不要整天忙碌,要學會適時暫停,適時自我反思,才能世事洞明。

順治七年(1644)的一個冬天,有個讀書人帶著小書童匆匆趕路,想要進入鎮海縣城,可越是著急,天色就越是不等人地黑了下去。傍晚的煙霧開始纏繞在樹枝之上,望望不遠處的縣城,大概還需要走上兩裏路才能到達。

讀書人內心暗暗著急,正好看到路邊有位老農,於是便問:“請問今天我們還能在南大門下鎖之前趕到城裏嗎?”

老農上下打量了一下讀書人,然後晃著腦袋說:“嗯,如果你們慢慢地走,到達之時城門應該還開著。但要是趕急了,城門就要關上了。”

這句話怎麼聽都像是在戲弄人,讀書人很生氣,於是催著小書童快步行走。誰知道沒走幾步,小書童就被路上的石頭絆倒了,背上的書籃散開來,書也掉了一地。小書童嚇得嗚嗚哭了起來。

等到兩人把書都整理好,天色已經晚了,這個時候讀書人才突然明白,老農並非戲弄他們,而是說了一番很有哲理的話。

老農看到小書童負重趕路,就已經料到如果慌慌張張,反而容易忙中出錯。如果不在這裏摔倒,也很可能在後麵摔倒,因為越是心急,就越少一些小心。如果兩人能夠不慌不忙地走,就會注意到腳下的石子而懂得避讓。

一味著急往前趕,未必就能夠辦成事情,有的時候著急是沒有用的,捺下性子一步步來,或許才是更好的方式。

有一個小孩子對生物很感興趣,一直想知道蛹是如何破繭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叢中找到了一個蛹,於是將它帶回家,日日都留心觀察。

幾天之後,蛹上開始出現微小的裂痕,裏麵的蝴蝶似乎也急著要出來。小孩子興奮極了,自己一直想弄明白的事情正在發生。

可是破繭而出畢竟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蝴蝶在裏麵不停地掙紮,蛹的裂痕越來越明顯,但始終沒有完全裂開。看著蝴蝶那麼辛苦,小孩子有些不忍,他決定幫幫這隻美麗的蝴蝶。於是他找來剪刀,直接把這個蛹給剪破了。

蝴蝶從蛹中出來了,真是個美麗的精靈。可是由於沒有經過足夠的鍛煉,它的翅膀很無力,根本就飛不起來,在原地掙紮了很久,最後悲慘地死去了。

破繭是每隻蝴蝶必然要經曆的過程,雖然艱辛和痛苦,但這就是毛毛蟲變美麗所要付出的代價。經過這樣的努力之後,蝴蝶才能夠翩翩起舞,整個過程的每一秒都是不能夠省略的。小孩子的心是好的,但這種好心卻變成了致命的傷害,他減少了蝴蝶破繭的時間,也最終害死了那隻蝴蝶。

子夏曾經在莒父擔任地方首長,他請教孔子如何才能更好地為政。

孔子告訴他說,其實為政的原則就是要有長遠的眼光,看問題的時候應該多看到事物的本質和發展的方向,如果太急功近利,迫切地要用結果來表現成績,隻會把事情變糟糕。另外也不要貪圖眼前的小便宜,或者隻為一些小的利益去耗費心思,應該顧全大局才是。

心靈悟語

很多時候,主觀求快並不能真正達到好的效果,所謂“欲速則不達”,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很可能把事情推向另一個極端。再者,要求太快,就很難腳踏實地,沒有了一步步積極努力,沒有了步步為營的考慮和部署,光是抬頭夢想著空中樓閣,那麼永遠也隻可能是空中樓閣。

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適時地停下來,回頭看看,反省和總結一下過往,知道什麼事情處理得不錯,而什麼事情確實有誤,隻有平心靜氣地思考,才能看到真相。走得太快太急,又哪裏有時間留意身邊的風景呢?

快樂箴言

想要獲得快樂,不是增加財富,而是降低欲望。

真正的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人的不快樂往往存在於不知道珍愛自己有的,卻去羨慕別人有的;人的失敗卻又常常因為不懂得開發自己有的,卻去妒忌別人有的。

真正的快樂是內在的,它隻有在人類的心靈裏才能發現。

在牙齒痛的人眼裏世上有一種人最快樂,那就是牙齒不痛的人。

多一份舒暢,少一份焦慮;多一份真實,少一份虛假;多一份快樂,少一份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