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口是心非:無法對你說謊的嘴(2)(2 / 3)

有些人在感到惱怒時,也會出現咬嘴唇的動作。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賭場,當某人不幸拿到一手爛牌時,他多會鼻子輕皺、輕咬嘴唇。如果恰好其對手還是個深諳人們心理的人物,那這局對於他來說就十分危險了。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運動場上的運動員們在遭遇失利時,多會做出咬嘴唇的動作。在這種場合中,咬嘴唇除了表示焦慮外,也可以說是在進行自我懲罰。再比如,有些比較要強的孩子在考試考砸後,甚至會將自己的嘴唇咬出血泡或幹脆咬破,這種反應都屬於自我懲罰的行為。

被人誤解或侮辱時,許多人也會很自然地做出咬嘴唇的動作。顯然,這是人們心存不滿,但又希望能夠控製自身情緒的一種隱忍的表現,也可以看成是他情緒爆發的前期階段。除了咬嘴唇外,有些人在內心緊張,感覺不安全、不舒適時,也會去下意識地咬筆杆、咬指甲等,以期獲得心理安慰。這些動作可以看做咬嘴唇的變體,與其有著相似的含義。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咬嘴唇在一般情況下都傳達了一種消極的意思,使動作執行者在無形當中透露出自己內心的負向情緒。正因如此,很多人都希望改掉動不動就咬嘴唇的毛病,避免被對方看透內心。那麼,如何才能改掉此類動作呢?

首先,你可以利用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有強大的效用,當你一遍遍地告訴自己“我不緊張,我不緊張”時,在很大程度上,你的緊張感就會被緩解。因此,針對自己最容易出現咬嘴唇動作的心理狀態,你可以設計一句簡短的有助於舒緩情緒的語言,在每逢那種心理出現時便反複默念。

其次,你可以試試心理療法中的“係統脫敏療法”。具體來說,你可以在每次咬嘴唇時,就強迫自己去做一個令自己不舒服又比較隱蔽的動作,如用指甲狠狠地掐自己一下,或者使勁咬一下自己的舌頭等。長此以往,你就會漸漸消除這個動作。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正在參加工作麵試或者初次與異性約會,那麼無論如何,你都要避免此類動作,不僅因為它們看起來不美觀,還因為它多半傳達的是一種負向信號,會讓對方對你的印象大打折扣。

7.口是心非的人正在走神

有時人們回答別人提問時反應會慢半拍,嘴上說的話和身體動作不協調。這時候你可千萬不要傻傻地用同一套劇本繼續演下去,應該盡快將發言權讓給對方,否則對自己寶貴時間來說可能是嚴重的耗損。

當你結束一段話題時,對方的響應是“啥?喔,那個啊”“不好意思,我剛剛沒聽清楚。”“喔!然後呢?”當對方說出這類反應慢半拍又急於補救的詞彙時,他們剛才絕對沒在聽你說話。

在心理學上,這些詞彙屬於社交上的“自動防衛句型”,多半是因為沒注意聽,但為了不想讓對方感到尷尬,便用這些語句企圖緩解反應不過來的停頓時間。

會使用這類句型的人,雖然因為本身因素沒在聽你說,但對這場談話還是抱持尊重的態度,另外挑個時間再談,成效會不錯。

有些人會頻繁地和你互動,可是很奇怪,每次他們想和你互動的話題,都和你說出的議題毫不相關。例如,你剛說完產品規格,他們會興衝衝地告訴你:“不錯啊。對了!你知道嗎?我昨天在路上看到一場車禍。”“你有沒有看到一則新聞?”等。

這種類型的人常會把人帶離話題,隻談自己想談的主題,除非你能把他們正在談的東西和你的產品掛鉤,否則恐怕會一直沒有交集地談下去。

有時,走神的人可能不會用驢唇不對馬嘴的語言來回答你,但他們做出的一些小動作暴露了他們正在走神的事實。有些人一邊聽你說話,一邊手卻安靜不下來,一下撫弄桌巾,一下碰碰水杯,一下看看手機,下一刻又玩起紙或筆,他們雖然會常抬眼盯著你,但心裏卻覺得這場談話真是無聊透頂,恨不得下一刻就跟你說再見。

會做出這些小動作的人,基本上也不太介意你發現他們感到不耐煩,屬於比較隨性的性格。

當你發現對方做出這些動作時,應該主動終止談話,也不要在現場約下次見麵時間,之後再電話聯絡會比較好。

通常當對方不斷輕輕摩擦或抓拉另一隻手的手指尖時,表示他們正在煩惱別的事情,心裏千頭萬緒,很難專心聽你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