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加強性格修養(1 / 2)

我們在評論別人或自己時,常常使用正直、誠實、熱情、大方、合群、謙虛、勤勞、勇敢、自信、外向或者虛偽、狡猾、自私、小氣、傲慢、懶惰、粗心、馬虎、膽小、自卑、內向等詞語,這些詞所表示的是人的各種性格特點。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一些性格特點。其中有些是積極的,有些是消極的。這些特點互相結合,構成一個整體,這就是一個人的性格。在生活中,每個人的性格都不是完全相同的。

同學們可能看過電視劇《西遊記》,劇中所描繪的都是栩栩如生的不同性格特點的人物形象。孫悟空勇敢、正直、聰明、機靈;豬八戒魯莽、懶惰、貪心、粗俗;沙和尚勤勞、忠誠、老實、厚道;唐僧師傅善良、慈悲。

一、什麼是性格

性格是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性格是個性中具有核心意義的組成部分,因為它體現了一個人的主要精神麵貌。

我們在待人接物時,總會有某一種態度,相應地又會表現出一定的行為方式。例如,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忘我獻身精神的人,在發生災難和險情的緊要關頭,就會奮不顧身地衝在前頭;而自私、懦弱的人則會袖手旁觀或畏懼逃避。一個學習態度端正而勤奮的學生,遇到難題總愛獨立鑽研;而一個懶惰馬虎的學生,則可能抄襲或不完成作業。這種英勇與懦弱、勤奮與懶惰的性格,首先是表現出一個人的態度,然後才表現出一個人的行為方式,經常這樣做,久而久之就穩定下來,就成了人的性格。

可見,性格是一個人較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行為習慣。一個人偶爾表現一兩次的態度和行為,還不能說是他的性格。如某同學偶爾為別人做了一件好事,或偶爾一次撒謊,那還不能說該同學有助人為樂或虛偽的性格,而是要看他是不是經常這樣做。

性格雖然具有穩定性,但穩定是相對的,性格是可以改變的。特別是中學生,性格的改變相對還比較容易。例如,懶惰可變得勤快,依賴性強可變為獨立性強,內向的人也可能變為外向活潑的人。

性格是後天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中,通過與父母、同伴、同學、老師的交往,接受各種教育影響,經過自己的實踐,逐漸形成了對人對事的穩定態度和行為習慣,由此而形成了性格。

人們說,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性格特點對人的發展與幸福影響極大。

二、努力塑造良好的性格

中學生正處在身體和心理快速發展變化的轉折時期,性格還沒有完全穩定成熟,可塑性很大,完全可以改變。因此,也是塑造性格的關鍵時期,同學們要加強性格修養,在實踐中培養良好的性格品質。

1端正態度,完善自我,塑造高尚人格

性格首先是表現一個人對現實態度方麵的特點。沒有正確的態度,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便不可能有良好的性格。塑造良好性格需要做到:(1)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多做有益於社會的事情,講究社會公德,維護社會秩序,敢於同壞人、壞事作鬥爭。

(2)熱愛集體,積極參加集體活動。要知道,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團結就是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個人的榮譽就是集體的榮譽,集體的榮譽同時也是個人的榮譽,對集體的活動要積極參與,不要袖手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