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1)(3 / 3)

革命前輩徐特立同誌,曾經這樣寫道:“我今年43歲,一天學一個字,一年可學365個字,7年可學2555個字,到了50歲時,豈不就是一個通曉法文的人了嗎?假若一天學兩個字,到46歲半,就可以學通一國文字。我盡管笨,絕沒有一天學一個兩個字也學不會的。”事實上,他也是這樣做的,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學習,他終於學會了法文、德文和俄文。徐老持之以恒的治學精神真是不簡單啊!

自主管理的好習慣在形成之初,好比是飛船離地奔月的瞬間,往往最艱難,所耗的能量往往超越以後的幾十萬英裏。沒有極大的努力,缺乏意誌力,就很難完成大刀闊斧的變化,革除陋習。可一旦形成,便能給生活帶來秩序和高效率。

要培養和建立這樣的好習慣,需要“知識”、“技巧”與“意願”三者協調一致。知識是理論性的觀念,指點我們“做什麼”及“為什麼做”。技巧是指“如何做”。意願則是“想做”,表示我們有付諸行動的願望。這也是無數人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門。

課堂閱讀

學習時間管理

1.統籌安排學習時間

人生猶如一張大的時間表,每個人都應當根據自己的總體目標,對時間做出總體安排。總體時間表必須通過階段性的時間來落實,例如,將自己的一生分成不同的時期。其中,又將中學時期的時間表轉變為不同的學年時間表、學期時間表、每月時間表、每周時間表以及每天的時間表。

對每一天的活動,都要列出一張活動優先表來。每天能夠自由支配的學習時間有限,而學習活動可能較多。因此,必須合理分配學習時間,盡量減少無計劃、無節製、無意義的時間。在安排活動時,要分清哪些事情必須做,哪些事情可做可不做。每天都要列出一張活動優先表,要按事情的重要性程度來選擇活動,確保每天都在做最重要的事情。這樣,即使沒有做完某些事,也不會有什麼可後悔的。

在製定學習計劃時,要注意將學習計劃落實在學習成果上,也就是說,製定學習計劃時,要明確確定學習結束時有什麼看得見的結果,而不隻是規定:“讀完第二章。”相反,可以規定,“讀完第二章,標出重要部分,生成一張框架結構圖”。

在執行學習計劃時,要有效防止拖拉作風。做事拖拉的人總是習慣性地把某些不愉快或成為負擔的事情推遲到將來做,他們一般花許多時間思考要做的事,擔心這個,擔心那個,給自己找個借口推遲行動,又常常為沒有完成任務而悔恨,其實他們本來可以完成任務安排,順利轉入下一項學習活動的。所以,為了有效克服拖拉作風,一定要首先確定一項任務是否非做不可,然後做出決策,避免過分追求完美無缺,要有意識地養成好習慣。

2.高效利用最佳時間

在不同的時間裏,人的體力、情緒和智力狀態不一樣,學習質量也不一樣。因此,要在不同的學習時間裏安排不同的學習活動,例如,在生理功能旺盛、精力充沛的時候,從事最重要、最緊張的學習活動,以便最有效地利用學習時間。

首先,要根據自己的生物鍾安排學習活動。科學家已證實,人體內存有體力、情緒和智力三種周期。每個周期控製著各自的機能水平,如智力周期控製著人的學習能力、記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以33天為一周期。人的體力大約23天為一個周期,人的情緒大約28天為一個周期。每個周期中,既有邏輯思維能力強、學習效率高的時間段,也有反應遲緩、效率比較低的時間段。

其次,要根據一周內學習效率的變化安排學習活動。一周之中,由於雙休日,也形成了智力周期。一般來說,星期一和星期五臨近休息日,智力機能有下降趨勢。